美龄礁 在大连庄河市黑岛镇距海岸仅几十米的海中,有一处礁石,虽然看上去毫无美感可言,但当地人却称其为“美龄礁”,这是咋回事呢? 原来这里面有一段真实的历史故事。1947年初,正是国民党军队由进攻转入防御的时期。蒋介石千方百计要稳住阵脚,挽回败局。为了稳定军心,蒋介石的夫人宋美龄派遣“美龄九号”轮船满载面粉、药品和皮革等军需物资,于1947年农历腊月三十从上海起航,开往天津慰劳军队。不想,在正月初二的夜里,这艘轮船却鬼使神差地驶到了庄河黑岛海面,并且在离岸不远处触礁搁浅。 从那以后,“美龄九号”轮船搁浅的这处礁石便得了“美龄礁”这一“雅号”。 误会 “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月,老百姓半夜里听到美龄九号触礁时的一声巨响,还以为打仗了,都非常害怕。”黑岛镇楼上屯的一位老人回忆说,“甚至有迷信的村民找来了大神卜问吉凶。” 而此时,“美龄九号”上也是乱作一团。 触礁后,船员立即发出了求救电报。可是,在电报中他们报告的是“美龄九号”在山东半岛附近海域触礁。 “美龄九号”轮船此行的目的地是天津,为啥却驶到庄河黑岛来了?触礁搁浅后怎又误判船在山东半岛?有一种说法是,大副等人太过马虎,偏离了原定航向。而且据说在那个年代,黑岛海域与青岛海域有许多相似之处,加之当时天气原因,视线不佳,“美龄九号”可能是把黑岛错当成了青岛。 而船员们解释说:“夜里看这个岛上灯火辉煌的,还以为是个港口呢,这才往这边靠。” “美龄九号”发出的求救电报所提供的是错误信息,因此注定无法等来救兵,那封电报把国民党军队的相关部门支得溜溜转,他们派出两艘军舰到山东半岛附近查找,结果当然是无功而返。 再说庄河这边,岸上的国民党地方军队也辨不清敌我,竟误以为“美龄九号”是苏联的轮船,在海岸上架起大炮向轮船发起了攻击,逼得“美龄九号”不得不悬挂出白旗。当双方的谈判代表见面后才知道是大水冲了龙王庙,自家人打自家人。 搜寻“美龄九号”轮船的国民党军舰在山东半岛扑了个空,再拍电报联系“美龄九号”,才搞清楚原来轮船触礁的地点是在辽东的黑岛东南处。 后来,那两艘负责搜救的国民党军舰来到黑岛老人石北边抛锚停船,派汽艇靠近“美龄九号”。只留下了三副和记账先生在此处理善后事宜,把其余的人都接走了。 抢粮 满载3000吨粮食、药品等物资的“美龄九号”轮船在黑岛触礁,在当时是一件爆炸性新闻,很快就传开了。 当地有些老百姓认为这是“狐仙”得知当地闹饥荒,所以施法术把送粮船引来,搭救老百姓。于是,有些渔民就来抢船上的面粉,以解饥荒。 国民党庄河保安团闻讯后,很快赶到黑岛驻扎下来,持枪看守粮食,并组织人力用船向岸上运面粉和药品等物资,一时间,面粉和药品在岸上堆积如山。 当时,饥民中胆子小些的,不敢再抢粮,只好寻找打捞落入海中的面粉袋子;而那些胆大的饥民仍照抢不误,抢回粮食吃不完,就拿到街上去卖。这样,当时黑岛镇的许多人家都吃到了“美龄九号”轮船上的“美国面粉”。 渔民孙景玉也弄到了一盆面粉,回家后掺上野菜为一家老小充饥。“在这个镇上,我爷爷那一代的人都亲身经历过这件事。”孙景玉的孙子、黑岛镇文化站站长孙世顺对记者说,“据老人们说,那些面粉都是从美国运来的,质量好,即使是被海水泡过了,吃着味道还是挺好;船上的药品也非常厉害,能治枪伤……在黑岛,不少像我父亲一样年纪的老人,小时候都吃过美龄九号上的面粉,而且到现在他们还都记得这件事。” 拆船 “美龄九号”上的货物被搬空后,国民党曾派船来想拖走它,可是刚拖出不远,“美龄九号”的船身就断了,这样不得不放弃了拖船的计划,将其遗弃在当地。 解放后,山东打捞队前来尝试修理这艘触礁船,后来拖到老人石以北海域后船就沉了,每到涨潮后轮船踪影不见,退潮时能看见桅杆。再后来,山东打捞队用水下切割技术将沉船上的大块铁板切下来运走了。 即便这样,多少年来还是总有人想在“美龄九号”轮船残骸上发点不义之财。 黑岛镇潜水员姜世卫潜水时曾看到了“美龄九号”的现状,他说:“那艘船现在已经被拆得就剩下一副铁架子了。” 专家谈水下考古与文保 辽宁省文物保护中心主任田立坤: 我省有2000多公里长的海岸线。辽东半岛与山东半岛、东南沿海及朝鲜半岛、日本列岛的海上文化交流发生得很早,由于自然灾害、战争等原因,使有些航船在没有到达目的地时就沉没海底。 这些沉船与陆地上的古遗址、墓葬一样,保存了大量、丰富的历史信息,是受国家法律保护的重要文化遗产。文物普查、考古发掘,只是保护文化遗产的主要手段之一,全民族保护文物意识增强,才能使文化遗产得到有效的长期保护。水下文物保护更是需要依靠广大渔民,这次水下文物普查中发现的许多线索都是由渔民提供的。 目前我省水下文物保护与陆上文物保护任务都十分艰巨,古遗址、墓葬被破坏盗掘的事时有发生,严重地威胁了文化遗产的安全。有效制止、严厉打击这些文物违法、犯罪行为,是文化遗产保护所面临的紧迫任务。 辽宁省文物保护专家组成员辛占山: 水下文物遗址的考古发掘要受很多客观条件的制约。水下考古发掘活动对人身体素质的要求也很高,适合年轻人去搞。 上世纪90年代初,国家曾组织了一支专业的水下考古发掘队伍,在我省海域范围内进行过一次水下考古活动。由于我们北方的气候原因,再加上当时的装备水平有限,那时适宜水下考古发掘的季节只有夏季。就是在夏季,也只是6月份的那么20来天时间适合潜水。考古人员要潜入水下,对水下文物进行定位和测绘,水下能见度本来就比较低,大海平静的时候还好些,一旦遇到风浪较大的天气,海底泥沙被风浪搅浑,再想凭考古人员的肉眼去做文物定位、测绘,几乎是不可能的。正因如此,那次水下考古连续进行了好几个夏天才完成。 大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韩建宏: 对水下文物保护的原则,就是原址保护,这也是国际上公认的原则。除非是国家经济建设需要,或者说不法分子猖獗的活动影响了重要文物的保护,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上报国家文物局批准,然后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抢救性发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