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结语 皇太极即位后,“参汉酌金”进行改革,大凌河之战中可见三点颇有意义的变化。 第一,用人以策略为先。皇太极广泛任用汉官,而这批人往往为了名声,宁死不愿合作。因此,皇太极则以策略用人,使其归降,大凌河之战就是一例。如对祖大寿,皇太极致祖大寿书中,既自谦,又尊重对方,书曰:“因我起自东陲,但知军旅之事,至于养民驭兵之道,实所不知。……倘得倾心从我,战争之事,我自任之,运筹决胜,惟将军指示。”[67]当祖大寿归降后,要求潜回锦州聚所属旧部夺城,这样可能一去不回。皇太极认为“与其留大寿于我国,不如纵入锦州,令其献城,为我效力,即彼叛而不来,亦非我等意料不及而误遣也。彼一身耳,叛亦听之,若不纵之使往,倘明国令人入据守锦州、宁远,则事难图矣。今纵还大寿一人,而先携其子侄及其诸将士以归,厚加恩养,再图进取,庶几有济也。”[68]祖大寿果然一去不返,皇太极并未责怪。又如监军道张春被俘以后,不肯剃发,誓死不降。皇太极感叹说:“壮哉,鬼神且惮之,朕敢违天杀春乎!子卿之事任为之。”[69]没有杀之,令与白喇嘛同居沈阳三官庙,一住十年,始终不降。对大凌河归降诸将,没有杀戮,赏赐甚厚,设大宴,亲自酌酒慰劳,这批汉官后来有的成为皇太极的谋士,有的成了汉军八旗的著名战将。明清之际是个风云变幻、剧烈动荡的年代,许多人根据自己的利益和追求选择生活道路,皇太极以策略用人,起到了壮大自己,削弱敌人的作用。 第二,开始进入冷热兵器并用时期。后金兵作战原“未备火器”。[70]天聪五年正月,首次仿制红衣大炮成功,建立了炮兵兵种。三月,皇太极考察炮兵素质,“出阅新编汉兵(炮兵),命守战各兵,分别两翼,使验火炮鸟枪,以器械精良,操演娴熟,出帑金大赍军。”[71]七月,令总兵官佟养性率领炮兵第一次出征,参加大凌河之战。这支炮兵营于锦州大道,与明援军展开激烈炮战,还摧毁大凌河城周围,及至广宁一路的墩台,发挥了火炮巨大威力。因此,明廷震惊,兵部题本中指出,“火器原为中国(朝)长技,……但所为长技者,已为奴有,则我之防范可不为绸缪,以遏其将来之狂逞乎!”[72]大凌河战后,皇太极更加重视炮兵,大批制造红衣大炮。这在清朝开国和清初统一战争中起了重要作用。 第三,首次围城打援战术演习成功。皇太极深知后金八旗兵长于野战,不善攻坚,以轮番人海战术强攻坚城,得与不得,皆要付出重大伤亡。因此,这次大凌河之战,改变过去的打法,指出“攻城恐士卒被伤,不若掘壕筑墙以困之”,采取围城打援的战术,无论明军出城突围,还是外来援军,对八旗兵都有利发挥野战的优势。此次战术演习,提高了组织指挥能力,锻炼了部队协同作战技能。到了崇德年间,明清松锦大决战,皇太极用大凌河之战成功的围城打援战术,在锦州城外掘壕筑墙,祖大寿再次被围困,蓟辽总督洪承畴等,率领明军步骑十三万前来解围,结果全军覆没,洪承畴被擒。锦州城长期被围困,城内出现人食人,祖大寿无计可施,只好开城第二次投降。自此,明朝在关外精锐丧失殆尽,宁锦防线彻底被摧毁。(作者:李鸿彬 ) 注: [1]《明熹宗实录》卷67,天启六年正月癸酉。 [2]《明熹宗实录》卷68,天启六年二月丙子。 [3]《明熹宗实录》卷86,天启七年七月己卯。 [4]《明清史料》甲编,第1本,第48页。 [5]《清太宗实录》卷6,天聪四年二月甲寅。 [6]《明史》卷259,袁崇焕传。 [7]《明史》卷259,袁崇焕传。 [8]钱仪吉:《碑传集》卷4,内秘书院大学士范文肃公墓志铭。 [9]《清太宗实录》卷5,天聪三年十一月。 [10]《清太宗实录》卷5,天聪三年十一月。 [11]《清太宗实录》卷5,天聪三年十一月。 [12]《明史》卷259,袁崇焕传。 [13]屈大均:《广东新语》卷16,大铳。 [14]红衣大炮即红夷大炮,明人称满族为夷,因以谐音改为红衣大炮。 [15]《清太宗实录》卷8,天聪五年正月壬午。 [16]《清太宗实录》卷9,天聪五年五月。 [17]《清太宗实录》卷9,天聪五年五月。 [18]《清太宗实录》卷9,天聪五年五月。 [19]《清太宗实录》卷9,天聪五年六月。 [20]《清太宗实录》卷9,天聪五年六月。 [21]《清太宗实录》卷9,天聪五年七月。 [22]《清太宗实录》卷9,天聪五年七月。 [2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译注:《满文老档》下,第1128—1129页。(以下简称《满文老档》) [24]《满文老档》下,第1131页。 [25]《全辽志》卷1,图考。《锦州府志》卷2,古迹。 [26]《清太宗实录》卷9,天聪五年八月。 [27]《满文老档》下,第1131页。 [28]方裕谨选辑:《明与后金大凌河城之战史料片断》,见《历史档案》1981年第1期第28页。 [29]《清太宗实录》卷9,天聪五年八月。 [30]《清太宗实录》卷9,天聪五年八月。 [31]《清太宗实录》卷10,天聪五年十月。 [32]《满文老档》下,第1160页。 [33]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补遗》卷五,锦宁战守。 [34]《满文老档》下,第1143页。 [35]《满文老档》下,第1148页。 [36]《清太宗实录》卷9,天聪五年九月。 [37]《满文老档》下,第1151页。 [38]《满文老档》下,第1151页。 [39]《清太宗实录》卷9,天聪五年九月。 [40]《满文老档》下,第1153页。 [41]《满文老档》下,第1153—1154页。 [42]《满文老档》下,第1154页。 [43]《满文老档》下,第1154页。 [44]《清太宗实录》卷9,天聪五年九月。 [45]《清太宗实录》卷9,天聪五年九月。 [46]《满文老档》下,第1133页。 [47]《满文老档》下,第1140—1141页。 [48]《满文老档》下,第1150页。 [49]《清太宗实录》卷10,天聪五年十月。 [50]《清太宗实录》卷10,天聪五年十月。 [51]《清太宗实录》卷10,天聪五年十月。 [52]王先谦:《东华录》,太宗朝,卷1。 [53]《清太宗实录》卷10,天聪五年十月。 [54]《清太宗实录》卷10,天聪五年十月。 [55]《满文老档》下,第1163页。 [56]《满文老档》下,第1165页。 [57]《满文老档》下,第1167页。 [58]《满文老档》下,第1167页。 [59]《满文老档》下,第1167—1168页。 [60]《满文老档》下,第1169—1170页。 [61]《满文老档》下,第1170页。 [62]《清太宗实录》卷10,天聪五年十月。 [63]《清太宗实录》卷10,天聪五年十月。 [64]《清太宗实录》卷10,天聪五年十一月。 [65]《清太宗实录》卷10,天聪五年十一月。 [66]《清太宗实录》卷10,天聪五年十一月。 [67]《清太宗实录》卷9,天聪五年九月。 [68]《清太宗实录》卷10,天聪五年十一月。 [69]左懋泰:《张公传》,引自张玉兴:《张春及其<不二歌>》,见《清史研究》1992年第4期。 [70]《清朝文献通考》卷194,兵16。 [71]《清太宗实录》卷8,天聪五年三月。 [72]方裕谨选辑:《明与后金大凌河城之战史料片断》,见《历史档案》1981年第1期第28页。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为木加锷右 @②原字为目加兮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