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元月14日《 环球时报 》发表战略评论员戴旭的文章,提出“东海争端是日本侵略遗产”,从历史的角度点出了今天中日之间东海问题的本质。在日本武装占领琉球国及中国固有领土钓鱼岛之前,我们的浩瀚东海日本八竿子也打不着。只因清朝政府太软弱,还有后来中国成了二战的战胜国,一时还找不到感觉,蒋介石一念之差,眼睁睁看着已经无条件投降的日本,又在美国庇护下,开了战败国继续霸占他国领土的恶劣先例,这才有了日本至今纠缠不休的所谓东海争端。 琉球国原是中国亲密无间的藩属 百余年前好端端的那个琉球国,以冲绳群岛、宫古群岛、八重山群岛为中心,总共有140多个大小岛屿,最大的岛屿是冲绳诸岛中的冲绳岛,也称大琉球岛。其西侧为中国东海,东侧是太平洋。琉球国的都城首里,在今日的那霸市东郊,历代琉球国王都在这里居住和处理政务。据说冲绳最西端的岛屿,晴天可以隐隐约约看得见我们的台湾岛。福建也有文人士子描述:“霁日登鼓山,可望琉球。”这里指的大概是小琉球,而非大琉球。所有这些都说明,琉球紧挨着中国,是中国真正一衣带水的近邻。《 明书 》记载:“琉球在海东南,自福建梅花所开洋,顺飙利泊,七日可至。” 中、琉两国愈走愈亲近,主要在明、清两代。洪武五年( 1372年 ),大明王朝开国之后,朱元璋派使臣杨载出使琉球,代天子宣读诏书:“朕为臣民推戴,即位皇帝,定有天下之号曰大明,建元洪武。是以遣使外夷,播告朕意,使者所至,蛮夷酋长称臣入贡。惟尔琉球,在明朝东南,远据海外,未及报知。兹特遣使往谕,尔其知之。”从此大明朝与琉球中山、山北、山南正式建立藩属关系,凡国王登基都主动接受来自明朝皇帝的册封,相互之间定期开展中国“厚往”琉球“薄来”的朝贡贸易。第一次中山国王派遣其弟随杨载入朝进贡当地土特产,包括马匹、牛皮、硫磺、红铜、苏木、棹木扇、磨刀石、海螺等,明太祖回赐大明历法及文绮、纱罗等贵重物品,还针对该国做饭无釜甑,耕田无铁制锄犁,生病不知有医药,特地送去了这些生产、生活必需品。此后琉球每年都前往中国进行朝贡贸易,也一直沿用明朝的历书纪年。 原来琉球“三山分立”,中山国势力最强,而山北、山南也不肯示弱,相互征战不断,人民深受战祸之苦。朱元璋获悉,特地颁诏劝和,颇为动情地说:“使者自海中归,言琉球三王互争,废弃农业,伤残人命,朕闻之不堪悯怜焉。”他还苦口婆心劝谕三山之王,“能体朕意,息兵养民,以绵国祚”。不久,中山、山北、山南果然罢战息兵。大明朝廷使臣赴琉球也坚持不偏不倚,必定遍访中山、山北、山南三国,赏赐之物也力求一碗水端平,避免三王之间生出新的猜疑和矛盾。 洪武二十五年( 1392年 ),朱元璋见琉球地广人稀,生产技术落后,农渔和交通运输发展迟缓,“地无货殖,不通商贾”。他下了一道圣旨,从福建迁移36姓会农桑,懂舟车,且有一定文化素养的臣民去琉球,以扶植和促进该国的经济文化发展,受到琉球国人的热诚欢迎。来自福建的36姓人,有的还是福建素养很高的大户,他们很快融入当地社会,成了琉球的先进生产力,也成了琉球开拓对外交往的先驱,迅速扩大了与中国、朝鲜、日本及东南亚国家的商贸往来,促进了琉球国的繁荣兴旺。据史籍记载,迁往琉球的福建居民及其后代,很多都成了琉球治国安邦的栋梁,往来大明王朝或其他国家的使者也由这些中国移民担任。大体的分工是,主持刑名的司法官、主管钱粮的那霸官和专门负责收集信息的情报官,由琉球本地人担任;而主持外事的长史、通事,“皆三十六姓人也”。 明朝景泰年间,琉球中山王先后征服山北、山南两国,统一合并为琉球国,立即派遣使者到中国说明情况,请求继续保持宗藩关系。大明皇帝尊重琉球国人的统一愿望,颁布了敕封琉球新国王的诏书。有史料说,这份诏书一直被统一后的琉球国视为“镇国之宝”,一直为琉球王室所珍藏。 琉球国还坚持选派留学生来北京,在京师国子监攻读儒家经典,研习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大明朝廷给了这些琉球学子无微不至的关照,考虑到琉球无寒暑之分,与中国本土四季分明不同,特地按季节发放衣服,安排冷热居住适宜的帷幄。从此,琉球国的文化,包括礼仪和音乐、舞蹈,渐渐融入了中国的传统元素,“有华风焉”。据专家考证,琉球音乐的“御座乐”,就是伴随琉球入贡、庆贺、谢恩及中国册封使团至琉球一系列的互访活动,由中国传播到琉球的音乐,逐渐变成了琉球王国的宫廷音乐。因这种音乐是在室内坐着为王公贵族演奏,故名“御座乐”。据介绍,现在的冲绳仍保留了古琉球时代从中国传过去的文化习俗,过春节、清明祭祖,都延续至今。每逢节日庆典打花鼓、扭秧歌、耍狮子,仍然不脱“华风”。 原来琉球国虽然说不上富裕,老百姓的幸福指数还相当高,日子过得安逸、潇洒。该国人民一向甘于清贫,“薄滋味,寡嗜欲”,保持了比较充沛的元气,有着结实健美的肌体,尽管酷热天气挽舟,下地劳作,日夜操劳,也很少生病。据说,琉球国人那时最美好的享受,是品尝美女用口腔酿造的甜酒。大小琉球的年轻女子,闲来无事,将晶莹白米含进嘴中细细咀嚼,然后用纤纤素手轻轻揉搓,流出清醇汁液即成佳酿。男人们喝了无不心旷神怡,感觉浑身有使不尽的气力。 16至17世纪,倭寇泛滥成灾,从此打破了这里的宁静。大明朝东南一隅被倭寇闹得鸡犬不宁,琉球地处中、日两国之间,往来倭寇顺手牵羊,经常登岛劫掠。琉球赴中国的贡使和商船,也常被倭寇半路拦截,将贡品及银钱货物抢掠一空,直接威胁到了中、琉两国的正常交往与商贸活动。琉球军民恨透了倭寇,密切注视其往来动向,及时给大明朝廷的地官府递送情报,积极配合明军剿倭,留下了许多两国共同抗倭的佳话。《 明史 》记载,嘉靖三十六年( 1557年 ),被胡宗宪、戚继光击败的一股倭贼,仓皇登上八幡船,从浙江返回日本老巢,中途被琉球王子逮个正着,痛打了这群落水狗。“获中国被掠者六人,至是送还。” 丰臣秀吉统一日本后,以举国之力发动对朝鲜的侵略,企图吞并中国,首当其冲的也是琉球。1609年萨摩藩( 今鹿儿岛 )岛津家久,竟借口要琉球负担丰臣秀吉入侵朝鲜的兵费,打着“讨债”的名义,率3000武士、浪人和战船100余艘,自九州岛山川港出发,至大琉球岛抢滩登陆,4月5日占领那霸首里城,俘虏了琉球国王,强行要求割占琉球北部五岛归萨摩藩。同时还派遣官员在琉球国测量分配田地,划分国界,制定赋税,要挟琉球向萨摩纳贡,还强迫琉球政府授予萨摩所派人员官品职位,赖在这里不肯走。琉球国人为此进行了坚决的抗争,虽势单力薄,也硬着头皮与恶敌周旋,史籍特别称赞了他们的“饶健”,“尤善射箭”。万历十四年,日本有取“鸡笼山之谋”,即企图侵占我台湾基隆,琉球国人还惦着中国的安危,迅速“遣使以闻”。1654年,琉球国王得知清军入关,中国已经由明至清改朝换代,也立刻派遣使臣到北京请求新朝皇帝册封。由于琉球使者匆促间忘记携带明朝政府的册封印信,第一次请封未成。此后恰逢国王尚贤去世,改由其弟尚质继续上表请封,顺治皇帝封其为琉球国中山王。康熙元年,又改封琉球国王。直至甲午战争爆发之前,中、琉两国都保持了亲密的宗藩关系,朝贡贸易从未间断。 因此,直至这个时候,整个国际社会也都承认琉球为中国之属国。1752年欧洲人绘制的海图,明确无误将琉球群岛标示在中国海域内。欧洲国家绘制的海上航行路线,也详细描述了从中国台湾出发,经钓鱼岛列岛,最终到达琉球群岛的全过程。1853年5月,美国人第一次率领黑船来到东亚的海军准将柏利,曾在琉球群岛停泊,尚不清楚这些岛屿的归属。在与日本签订《 神奈川条约 》时,曾要求日本开放琉球的那霸港口,允许美国往来船只在此歇脚。日本国代表明确说,琉球是个很遥远的国家,日本无权决定其港口对外开放。1854年7月11日,柏利途经琉球群岛返国,与琉球国政府举行谈判,以中、英两种文字正式签约,向美国开放了那霸港口。1866年,最后一位琉球国王尚泰继位,也仍然由清朝皇帝册封,压根儿就没日本什么事。 日本强占琉球与清政府不屈的坚守 日本明目张胆吞噬琉球,还是在明治天皇时代。这个岛国要向外扩张,需要有块通向海外的跳板,舍琉球而无它,早让明治天皇身边的一群好战分子按捺不住。但琉球国属于大清藩属国,背后有座大靠山,鉴于日本此时羽翼尚未丰满,用武力强行夺取并无多少胜算,而一时也找不到插手琉球国的借口,只好捺着性子等待时机。 1871年11月27日,琉球国有69人前往中国进行朝贡贸易,归国途中突遇大风,有3人不幸被如山波涛吞没,其他幸存者随风转舵漂到了台湾西南海岸排湾族牡丹社的八瑶湾( 今屏东县牡丹乡境内 )。他们以为登岸便可脱险,不想台湾土著牡丹社民不明就里,误认为是一群前来抢掠的盗寇,用手中的砍刀和鱼叉发动猛烈攻击。琉球人本来惊魂未定,又因语言不通,无法进行解释,一时手足无措,顷刻被杀死54人。其余12人侥幸逃出,在高雄凤山县得到了清政府地方官员的妥善安置。这本来是因为彼此误会造成的一起不幸事件,当事人一方是中国领土上的百姓,一方是大清王朝藩属国的臣民,完全可以由清政府协调处理好。同年12月11日,琉球八重山岛民的两艘进行朝贡贸易的船只离开琉球开往中国,中途又遇暴风,一艘下落不明,另一艘于12月28日漂流到台湾。大清国凤山知县吸取了前次的教训,赶紧将45名琉球船员保护起来。1872年的2月,前后又有两批琉球难民57人,也由台湾官员送到福州的琉球馆压惊,随后平安送回那霸。这也充分说明清政府一直将琉球的事当作自己分内之事在办,与远在东洋的日本国风马牛不相及。 不想,嗑瓜子嗑出了臭虫。1873年日本使者副岛种臣和柳原前光来到中国,本是来换取3年前与清政府签订的《 天津修好条约 》和《 通商章程 》文本的。两人到北京后,副岛种臣前往礼部商讨觐见同治皇帝的礼节,副使柳原光前去了总理衙门,拜会名叫毛昶熙和董恂的两个清国官员。这两位清廷官员没话找话,居然跟日本使者说起不久前发生的台湾土著杀死琉球国使团人员的事情。这一毛一董还惯用历代封建王朝歧视少数民族的不恭之语,在交谈中随口冒出“杀人者皆属‘生番’,系化外之民”的话。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此时日本蓄意要吞并琉球,正发愁不知该从何处下手,不期突然抓到“生番”、“化外之民”等语,简直是从天上掉下一根可以勒住中国和琉球脖子的稻草绳。副岛和柳原回到东京往上一汇报,左右日本朝政的几个大臣咧着大嘴“吆西,吆西”。他们嗷嗷叫着说,既然台湾人是中国的“化外之民”,那就不应该归大清国政府管辖,进而推理台湾也就不在中国领土范围了。他们嘴里高喊“代表琉球出兵台湾,找牡丹社民复仇”,心里想的是一箭双雕,连同琉球和台湾一起吞并,实现该国向外扩张的第一步。 很快,日本陆军中将西乡从道率舰队跨海攻台,在屏东境内大肆屠杀牡丹社民。清政府闻讯,急派沈葆桢领兵保台,经过几番激战,双方各有胜负,战事处于胶着状态。西乡从道无法突破沈葆桢的防线,台湾的酷热和时疫又严重威胁着这群武士、浪人的生命,让他们疯狂的头脑稍稍有所清醒,看出自己的牙齿还没有坚硬到嚼巴嚼巴就可以同时将台湾和琉球吞进肚里。这些日本鬼子很快有了新的花招,“退一步进两步”,提出以日本从台湾撤兵为条件,换取大清国对其吞并琉球的默认。大清国负责办外交的李鸿章,此时已经看清楚西乡从道在台湾的困境,也看清楚了日本人在谈判桌上玩弄的把戏,多次像训三孙子一样训斥挑起这场战乱的柳原光前。他用嘲讽的口气说:“大丈夫做事,总应光明磊落。虽说兵行诡道,题目总要先说明白,此所谓师直为壮也。你日本无端用兵于我,我中国十八省人多,拼命打起来,你日本地小人寡,吃得住否?” 这话理也直气也壮,说得阴谋家柳原光前点头哈腰,悻悻而去。可是,我们这位李大人以为有了这番连讽刺带挖苦的训斥,已经给自己也给大清国挣足了面子,回到谈判桌上,采取了“破财消灾”的态度,分外“慷慨大方”。大清国谈判代表无端承认日本出兵台湾乃“保民义举”,答应给他们的所谓“远征军”10万两“抚恤银”,同时再花40万两银子“收购”日本在台湾所修的道路和房屋。李鸿章等肯定此时有点儿脑残,跟侵略者玩这种无厘头的“大度”,无疑发出的是“中国乐于给侵略者颁奖”的错误信号,所谓“破财消灾”也不过是一种心存侥幸的古怪逻辑。在国际争端中玩这个,非把中国玩死不可。《 中日台事专案 》一公布,果然举世惊诧莫名,世界上很多人都在心里问,中国实力不差日本,而且眼看西乡从道在台湾已经撑不下去,为何还要如此忍让求和?有个英国人发表评论说,这是大清国“向世界登广告,宣布这里有个愿意付款,而不愿意战争的富有的帝国”。 日本人得了这个“从天上掉下来的馅饼”,一个个掩嘴偷着乐。他们还由此看出了清政府的昏庸和色厉内荏,随即展开了对琉球的野蛮掠夺和占领。1875年,他们用武力强迫琉球国王停止向清王朝进贡,禁止琉球接受大清国的册封,并强制琉球国废除中国年号,改用日本的明治年号。但侵略者的这些蛮横要求,仍然遭到琉球国王的坚决拒绝。尚泰在答复日方的信中言辞恳切,坚持不能“忘却中国累世之厚恩,失却信义”。他还提到,过去琉球既臣服中国又被迫屈从日本的“两属”之事,“以往对中国隐匿,恳请对中国说明,采取明确处置”,并表示“愿对两国奉公,永久勤勉”。与此同时,琉球国还向西方各国公使发出求援信,请列国主持公道,制止日本对琉球的侵略行径。还曾秘密派官员赴天津谒见李鸿章,请求中国“尽逐日兵出境”。日本的《 朝野新闻 》气急败坏说,“琉奴蔑视我日本帝国甚哉”。 1879年3月,日本向琉球秘密派出军警采取突然行动,在首里城发布强逼琉球国交出政权的命令。4月4日,日本悍然宣布“废琉置县”,即将琉球国改为冲绳县。随即大肆抢掠中琉往来的文书、文物和宝印,以及琉球国政府档案,企图彻底抹掉琉球国的存在,销毁所有历史见证。4月30日,日本将最后一位琉球国王尚泰流放到东京,让其无法继续号召和领导琉球国人进行反抗。但琉球国仍在拼死抗争,有琉球国民毅然远赴中国发出对日本侵略者的血泪控诉,陈情通事林世功还在北京自杀殉国,请求中国出兵将琉球从日本的魔爪下拯救出来。可惜,清政府已自顾不暇,只能眼睁睁看着“自为一国”的琉球被日本生生吞并。“梦里不知身是客”,“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后主这些悲怆的词句,恰是琉球国王尚泰此时忧郁苦闷心情的写照。 日本用武力走完这些过程,正式宣布吞并琉球群岛,派本国知事取代原来的琉球国王。但此时的清政府虽然羸弱,却也不甘琉球就这么着被“蕞尔小国”日本并吞了。当时举世公认对琉球拥有绝对话语权的清朝政府,从未签署过任何承认日本强占琉球国的条约,也从未在任何场合点头认可日本窃取琉球主权的合法性。武装侵略他国领土任何时候,都是非法的、无效的。这一点,日本心知肚明,不得不进一步玩弄阴谋,引诱清政府上钩。 该国随即抛出所谓“琉球处分案”,提出将琉球一分为二,北为日本领土,南为大清国领土,企图以此换取中国对其吞灭琉球的承认。中日两国就此进一步展开谈判,大清国到了这份上还想为琉球国保留一席之地,提出将琉球群岛一分为三:接近日本方向的奄美大岛为日本领土,琉球本岛及其附近岛屿作为一个独立的琉球国继续存在,南部的先岛群岛则为中国领土。日本讨价还价,仍坚持将琉球国一分为二,由其占领琉球本岛及其北方岛屿。因清廷许多大臣的坚持,还有琉球国人民的苦苦请求,清朝政府始终没有答应在日本炮制的这个条约上签字,也就是从来没有承认过日本对琉球任何一部分领土拥有主权。1880年9月,清政府派出的谈判代表曾经想做出妥协,拟订《 琉球专约拟稿 》,以日本提出的方案分解琉球。大清国政府断然拒绝在这个条约上签字,指示中国代表与日本继续协商。 此后,日本人一边筹划发动对中国的战争,一边在琉球问题的协商中虚与委蛇。就这样一直拖延至甲午战争爆发,大清国被迫签订《 马关条约 》,拱手割让台湾、澎湖,自然对琉球国的存亡也丧失了发言权,只能听任日本人为所欲为。即使如此,琉球人和中国人仍保持了弱者的倔强,虽然强盗的抢劫已是既成事实,但也绝不承认这种抢劫的合法性。被关押的琉球国王尚泰,直到1901年去世,也没有放弃维护琉球国主权的要求。1916年,还有琉球青少年坚持用琉球的语言进行对话,坚持即使亡国也不能灭种。1919年,时任中华民国大总统的徐世昌,在组织整理编辑《 晚晴移诗总汇 》时,仍然将琉球国民的诗作收在“属国”一卷中。1925年,著名诗人闻一多发表《 七子之歌 》,将被帝国主义列强霸占的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顺大连七地,比作暂时离开母亲怀抱的7个儿子,哭诉着被强盗欺侮蹂躏的痛苦。他在“台湾”一节里写进琉球:“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湾。”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