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军事 > 清朝 >

日本“董狐”笔下的甲午战争真相(一)

http://www.newdu.com 2018-01-15 中华文史网 佚名 参加讨论

    中塚明教授是日本著名的日清战争史研究专家。日清战争,就是中国历史教科书中所说的甲午中日战争。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中塚明即以此课题作为研究的主攻方向,历四十余年而笔耕不辍,著述丰富。其建树是多方面的,兹择要评述如次。  
    一、日清战争开战始于何时?  
    日清战争是怎样发生的?这本来不成问题。极其明白的历史事实摆在那里,是日本蓄谋已久和精心策划而引起的。这件看似简单的事情,在日本却成了争论不休的问题。争论的焦点之一,是日清战争的开始时间问题。这不难理解,因为开战时间与对战争性质的确定是相互关联的。  
    关于日清战争的开始时间问题,在日本国内存在两种观点:一是7月25日开始说;一是7月23日开始说。  
    1894年7月25日上午,日本舰队在丰岛海面不宣而战,发动突然袭击,炮击中国军舰。事后,日本政府发表声明,倒打一耙,捏造中国军舰向日舰发射了鱼雷,日方才以炮火相加。明治天皇在宣战诏书中提到战争起因时,也指责中国军舰“要击我舰于韩海”[1],将发动战争的责任推给中国。其后,内阁总理大臣伊藤博文发布通告称:“今以明治二十七年(1894年)7月25日为实际战争开始之日。特此周知。”[2](P46)这就是7月25日开始说之由来,它完全反映了日本官方的观点。  
    但是,由于日本政府的这个谎撒得太大了,实在经不起推敲,即使在日本国内也难以服众,于是又有了7月23日开始说的提出。甲午战争后不久,曾经担任日本侵华第二军法律顾问的有贺长雄看出政府所宣布的7月25日开始说破绽太大,为了加以弥缝,便在所著《日清战役国际法论》一书中专辟《日清战争的发端》一章,论述日清战争的开始时间问题。其中写道:“日本应以何种事实作为日清战争之开端呢?……依我看来,清国拒绝我方提出的最后谈判建议,日本据此向北京的清廷言明,今后日本将独力从事于朝鲜之改革,嗣后因此即有不测之变,其责任全在中国。因此应以此日为日清两国的和平关系破裂之时。至敌对行为则始于因清国派出兵员,日本与之相应而派出军舰,即7月23日。”[3](P33-34)这就是有贺长雄的7月23日开始说。  
    本来,有贺长雄提出7月23日开始说的真实目的,是为了帮日本政府解脱,为其掩盖发动甲午侵华战争的罪行。但是,他的忙却没有帮到点子上,所提出的观点对日本有不利的一面,即它暴露了日本预谋战争而于7月23日派出军舰寻衅的事实。因此,此说提出后,在日本国内不但未受到重视,反而遭到了驳斥。法学博士高桥作卫认为:“如果以部队出动日期为开战时间,日本于(7月)23日出发,清国于(7月)21日出发,那么一场战争便有了两个开始时间。本来,所谓实际战斗,一定有两方相遇,由一方将兵力加于另一方而成立,并非仅由一方的部队由本国出发而成立。说有两个开战时间,必定是一个在先,一个在后,这是没有道理的。”并断然指出:“以7月23日为开战时间的观点是错误的。”[4](P87-88)高桥作卫在批驳有贺长雄的同时,又提不出新的观点,只能再回到维护日本政府7月25日开始说的道路上来。  
    中塚明教授既不同意日本政府的7月25日开始说,也不同意有贺长雄的7月23日开始说。早在1968年,他就主张:7月23日凌晨,日本军队占领朝鲜王宫,解除朝鲜军队武装,完全控制了朝鲜政府,并在军事上对中国先发制人,已经是战斗行动了[5](P159、162)。后来,他更明确地指出,7月23日日军占领朝鲜王宫标志着甲午战争的开始[6](P55)。并加以说明道:“(日军)占领朝鲜王宫(景福宫),事实上是以采取‘擒朝鲜国王’(《蹇蹇余录草稿缀》)的强制手段,蛮横地让国王发出请求‘公文’(朝鲜政府请求‘由日本军队代为行动驱逐中国军队’的公文)的。由此而发生的就是1894年7月23日占领朝鲜王宫事件。驻扎在汉城的日本军队于7月22日半夜开始行动,7月23日包围、控制了朝鲜王宫景福宫,与此前后还包围了位于汉城的汉城电报总局,切断了经义州通往中国的电信线路,在军事上先发制人的同时,又移兵南下以进击牙山的清军。甲午战争就是这样开始的。”[7](P315)此说不同于有贺长雄以7月23日日本舰队出港为开始时间之说,而以是日凌晨日军攻占朝鲜王宫为战争的开始时间,故可称之为7月23日开始新说。  
    应当如何评价中塚明的新说呢?首先要弄清楚的问题是:甲午战争的当事国究竟是中日两国还是中、朝、日三国?当时,日本政府竭力制造一种假象,似乎从7月23日起朝鲜成为日本的与国,同日本站在一边,都与中国是敌对的关系。这是完全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恰恰相反,朝鲜和中国一样,都是遭到日本武力侵犯而受害的一方。连日本驻朝高级外交官(曾任代理公使)杉村濬也不得不承认:“日朝两国的交往,以7月23日事变为界,形式上有了明显的变化。在前一天还以清国为后援反对我国的韩国政府,从当天起不得不接受我方的指导,站在敌视清国的地位。然而,这只是表面的现象,内心里却相反……还不能自行忘记崇拜中国的念头。”日军攻占朝鲜王宫后,见朝鲜政府虽已处于军事控制之下,但仍采取消极抵制的态度,深切感到“与我征清的名义不符,对我颇为不利”。于是,便强迫朝鲜签订了一份所谓《攻守同盟》,声明“两国政府对清国已站在攻守相助的立场上”。并规定:“日本国对清国担负着攻守战争的责任,朝鲜国要为日军的进退及粮草供应,准备提供尽可能的方便条件。”[8](P45、48)这就是用胁迫手段硬将朝鲜绑在日本的侵略战车上,事实上朝鲜也是日本侵略的受害者,并不能以此说明它是站在日本一边的。中塚明通观战争全局,高屋建瓴,强调战争的当事国是日、朝、中三国,其中日本是侵略的一方,朝鲜和中国都是被侵略的一方,这就揭破了日本政府所制造的假象,恢复了历史的本来面目,并有助于对战争性质的确定。  
    另外,还需要弄清楚的问题是:杉村濬所说的“7月23日事变”属于什么性质的事件?对此给予明确的答案,是十分必要的。当时,英国的著名国际法权威、剑桥大学教授韦斯特莱克曾就日中开战事发表评论,认为“战争可由实际的战斗得以成立”[9]。那么,“7月23日事变”能否称为“实际的战斗”呢?据日方记述:“此日前后小战两次(王宫及东营),我兵仅仅死一伤五,而朝鲜兵却死17名,受伤70余名。其他军旗刀剑、步枪大炮等,为我所有者如山。……这样,我兵完全占领了王城的四门。”[10](P223-224)随后,日军便突闯朝鲜王宫,将“国王、王妃及王太子移居宫内东边的一座宫殿内”,“宫内外一切均由我(日)军负责警卫,庆余楼下作为(日军)本部”[8](P34)。日军为攻占朝鲜王宫和东营(朝军驻地)而“小战两次”,双方死伤近百人,怎能不是“实际的战斗”呢?虽然这只是一场不对称的战斗,但不可否认它仍然是发生于日朝两国之间的战争。显而易见,日本发动甲午侵略战争,确实是从攻占朝鲜王宫开始的。至于其后日本强迫朝鲜签订《暂定合同条款》,对7月23日的“冲突”规定“不予追究”责任[8](P46-47),以至后来悍然吞并朝鲜,也决不能以此改变“7月23日事变”的性质。  
    由此可知,中塚明新说的提出,是具有积极意义的。此说不仅可以提醒人们全面了解日本发动这场战争的整个过程,而且有助于对战争的性质作出正确的判断。若以国别划分的话,则这场战争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7月23日事变”为起点,乃是日本发动的对朝鲜的侵略战争;第二阶段,以7月25日丰岛海战为起点,乃是日本发动的对中国的侵略战争。所以,日本作为战争的一方,其从事的战争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朝鲜和中国作为战争的另一方,其从事的抵抗则是正义的、反侵略的自卫战争。  
    二、“陆奥外交”是和平外交还是开战外交?  
    陆奥宗光作为日本外务大臣,以外交手段“狡狯”而闻名,对促成甲午对华开战负有重大的责任。但是,在日本国内,长期以来流行着一种观点,认为“陆奥外交”是“和平主义”的。这似乎已成定论了。能够敢于站出来对此提出质疑者,中塚明堪称为代表人物。  
    在日本,“陆奥外交”是和平外交的观点,其始作俑者就是陆奥宗光本人。陆奥完光在其所著《蹇蹇录》中宣称:日本派重兵入朝,是为了“以备不测,并维持中日两国在朝鲜的均势”[11](P9)。在陆奥宗光的笔下,把出兵朝鲜这样重大的军事行动写得如此轻松,就容易示人以假象,似乎日本派兵并不是要挑起事端,而是为了和平,维持中日“势力均衡”而已。于是,所谓“维持势力均衡”论,便成了“陆奥外交”是和平外交说的一个主要论点。  
    已故日本名古屋大学名誉教授信夫清三郎是一位正直的历史学家,他所主持编写的两卷本《日本外交史》和个人专著四卷本《日本政治史》,皆先后译成中文出版,在中国学术界有着广泛的影响。他批判日本的旧史学,认为:“旧史学由于方法方面的缺陷,未能深入于现象的本质,或者由于政治方面的原因,甚至观念被歪曲,这都是由其立场带来的必然结果。”并在晚年回忆自己一生的学术道路时,特别指出:自进入学术界,“便对继续不断侵略中国的日本帝国主义进行分析,使之成为自己研究学问的出发点,不畏铸错,往来于日本政治史的研究领域,历经五十年”[12](《序》及《译者说明》)。像信夫清三郎这样优秀的历史学家,竟然也未能看穿陆奥宗光的谎言,相信陆奥宗光的出发点是和平地解决朝鲜问题,出兵是出于无奈和被迫的。他写道:“陆奥外相必须为和平收拾时局而努力,但是在清国已经出兵的情况下,外务大臣陆奥宗光已经不能厚着脸皮后退了。”即使出兵,他仍然主张“维持努力均衡”政策。至于后来走向战争,“这就不是陆奥外相的意志,而是他人的意志了”[12](P77、84)。信夫清三郎可能不会想到,他的这个论断后来在日本被普遍接受,成为占主导地位的观点了。1995年夏,我有机会参观日本外务省史料馆组织的“陆奥宗光与日清战争特别展示史料”展览,发现无论在陈列史料的选择和布置上,还是在讲解员的介绍中,都着意地突显了“陆奥外交”的和平主义色彩。可见,此说也是一直为日本官方所十分欣赏的。  
    信夫清三郎所说甲午开战并“不是陆奥外相的意志,而是他人的意志”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呢?这里的“他人”又指的是谁呢?原来,所谓的“他人”,是指以参谋次长川上操六为代表的日本参谋本部。在信夫清三郎看来,在日清开战问题上,外务省的态度与军部是根本不同的。中塚明称其为“二重外交”论[13](P105)。对此,继承了信夫清三郎观点的日本九州工业大学教授藤村道生写道:“向日清战争方向发展……是由参谋本部计划的,客观地看,整个政府是在参谋本部所铺设的道路上行进的。”[14](P81)这就是说,挑起战争的责任完全在军部,而主持外交事务的陆奥宗光只不过是被军部牵着鼻子走上开战的道路罢了。这种以“二重外交”论作为“陆奥外交”是和平外交说的支撑点的做法,是完全经不起历史事实的检验的。  
    中塚明对陆奥宗光的《蹇蹇录》曾作过非常仔细的研究。他将从日本国会图书馆宪政资料室发现的《蹇蹇录》的口述草稿《蹇蹇余录草稿缀》,与外省1896年第一次刊本和1982年第二次刊本进行比较研究,并对《蹇蹇录》一书作了仔细的订正,仅校注即达一百多条[15]。他发现,从《蹇蹇录》的口述草稿到外务省第一版和第二版,在许多地方“都作了与事实相违的虚假记述”。根据自己的这一发现,他对上述伪造的历史进行辨正,出版了专著《〈蹇蹇录〉的世界》。他认为,就日本方面来说,外交手段与军事手段,本是贯彻其战争方针的两手。即以外交为“先驱”,继之以军事为“后援”,最终达到对中国开战的目的[13](P171)。后来,日本的挑衅终于成功,陆奥宗光自鸣得意地在《蹇蹇录》的口述草稿里说:“我国从此断绝与清国的外交关系,由迄今之外交先驱、军事后援之局面,一变而为军事独断之舞台。”这就不打自招地承认他所推行的外交是为军事行动铺路的。所以,中塚明指出,这是明确“宣示陆奥所主导的外交当局为日清开战的先驱”[13](P111)。可见,所谓“二重外交”云云,完全脱离了历史实际,若陆奥宗光本人在世也是不会认同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