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军事 > 清朝 >

乾隆初定金川战争钩沉(3)

http://www.newdu.com 2018-01-15 中华文史网 佚名 参加讨论
但是,乾隆皇帝对张广泗并没有完全失去信心,仍然按其所请拨兵增饷,只是对其指挥才能产生了怀疑,而辩解为“当此大兵云集,各路进剿,头绪繁多,虽张广泗才猷素著,而独立支持,恐难肆应,臂指之使,亦所必资”。对于张广泗,乾隆皇帝是既深悉其才,又量其力,将诸如陕甘事务、挽运粮饷等另遣黄廷贵、尚书班第专司,惟军旅之事,一以委之,而不分其权。这是乾隆帝加强前方指挥力量的新举措。班第在了解了当地情况后,密奏乾隆:“张广泗自去冬失事后,深自愤懑,亟图进攻。第番情非所熟悉,士气积疲”。他认为目前与其增兵,不如选将,并建议起用废将岳钟琪,授予提督、总兵衔,统领军务,令独当一面。但是,岳钟琪与张广泗向来有隙,乾隆对此也是顾虑重重,他在批复中说:“此见亦可,但不知张广泗与彼和否?若二人不和,又于无益”。尽管如此,他还是倾向于起用岳钟琪,二月,降旨:“朕思岳钟琪,久官西蜀,素为川省所服,且夙娴军旅,熟谙番情……若任以金川之事,自属人地相宜。……著张广泗会同班第商榷,如有应用岳钟琪之处,即著伊二人传旨行文,调至军营,以总兵衔委用”。张广泗不情愿起用岳钟琪,但又不敢抗旨,复疏中对岳的评价充满贬义,反对任其为大将军,仅同意委以提督。因此,乾隆降旨岳钟琪以提督衔赴军前效力。同时,命班第留驻军中佐助张广泗。班第自知自己难以影响张广泗,遂又建议乾隆遣一员“能谙练机宜,识见在张广泗之上”的重臣,前往军前料理。乾隆帝决定派领班首席军机大臣、果毅公讷亲为经略,赴金川指挥战事。 
    岳钟琪在雍正年间曾率金川兵进攻西藏,在金川有很高的威信。乾隆皇帝用岳钟琪是正确的,任用讷亲为经略,却是重大失误。讷亲,满洲镶黄旗人,姓钮祜禄氏,清开国元勋弘毅公额亦都之曾孙,康熙四大辅臣之一遏必隆之孙,乾隆十一年任首席军机大臣。其敏捷、清介之特点,颇为乾隆赏识。乾隆皇帝也就把平定金川的希望寄托在了讷亲身上。作为一个行政长官,讷亲应该是很称职的,但身为文官的讷亲既没有带兵经验,也缺乏指挥作战的军事经验,又因为是勋戚后裔,少年早贵,骄娇二气严重,这也是讷亲在金川屡战屡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六月初三,讷亲驰抵张广泗驻扎的小金川美诺军营,次日,张广泗却离开美诺前往卡撒军营,可见,二人并未仔细商讨破敌之策。六日,讷亲也赶赴卡撒,会同张广泗察看昔岭等处地形后,决定集中优势兵力从昔岭的色尔力山梁突破,直捣大金川老巢刮耳崖,“讷自恃其才,蔑视广泗,甫至军,限三日克刮耳崖,将士有谏者,动以军法从事,三军震惧”。十四日,署总兵任举、副将唐开中、参将买国良分兵三路进攻昔岭。结果,买国良、任举先后阵亡,唐开中身负重伤。经此次惨败,讷亲的骄气被打掉了,“不敢自出一令,每临战时,避于帐房中,遥为指示”。并决定立刻将战事转攻为守,奏请筑碉以与大金川共险。乾隆皇帝接到讷亲的奏报后,“披阅再四,不能解办理之意”,他已经意识到此策的荒谬,并在批谕中详细地分析了筑碉之策之不宜。首先,此策违反了攻守异用的原则,“彼之筑碉原以自守,我兵自应决策前进,奋力攻取,乃转令攻碉之人,效彼筑碉,是亦将为株守之计耶?”其次,兵力财力不允许,“今因彼守险,我亦筑碉,微特劳费加倍。且我兵已深入贼境,地利、气候素不相习,而守碉势须留兵,多则馈运难继,少则单弱堪虞……浮寄孤悬,客主之形既别,情见势绌,反复之虑尤深。师老财匮,长此安穷?”第三,后患无穷,“将来金川扑灭之后,其地不过仍归之番,是今劳师动众,反为助番建碉之举,恐贻笑于国人,跃治于番部矣……思之一夜,终非善策,不如速罢之为宜”。并提出调满洲及索伦兵替换绿营兵,建议讷亲“只宜持其大纲, 督令张广泗等各施谋猷, 以图速奏肤功”。对于讷亲以碉攻碉之策,张广泗“亦附和而无语,可见彼有推诿之意矣,讷亲不可不知也”,这更令乾隆皇帝忧虑不安。从此,讷亲对大金川束手无策,不敢再言进攻,且事事听张广泗调度,不再主持军事,临战则避于帐房之中,遥为指示,自然受人耻笑,军威日损。尚书班第、内大臣傅尔丹、提督岳钟琪亦都“未发一谋,未出一策”。 同时,乾隆帝命从八旗前锋护军中挑选少壮勇健者数百名,在香山演习云梯,以备遣用,这是乾隆皇帝加派云梯兵增援金川军营的最初考虑。后来,乾隆皇帝听说御史王显绪父子熟悉金川情形,则命王显绪征询其父王柔破金川之策。王柔到军营竟向讷亲建议请终南山道士用五雷法术以击贼碉。这恰恰反映出清朝上下对金川战碉的一筹莫展。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