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绪十年(1884)的马江战役,是法国侵略者把战火燃烧到中国本土后的一次重要战役,也是中国创建近代海军后的第一次实战。它的惨痛战败,不仅缘于中法军事力量的悬殊,更在于清廷的腐败无能与政治体制的落后。中国要在政治、经济、科技、教育、军事诸方面实现全面近代化,是非摆脱封建主义的束缚不可的。 晚清重臣左宗棠曾说过:“中不如西,学西可也。”马尾船政局的创办和福建海军的诞生,就是“学西”的产物,也是开放与封闭碰撞的结果。 创办船政局过程坎坷 清同治五年(1866)底,清政府在福建马尾开办了中国第一个近代造船厂——马尾船政局(亦称福建船政局)。马尾隶属闽县,是福州的外港,船政局即坐落在马江北岸(马江是指闽江下游的南台江与乌龙江汇合处至海口的一段)。一年后,船厂开工制造了第一艘轮船,两年半后,第一艘木质轮船下水。以后又开始制造铁胁轮船(即木质军舰外添铁甲),到光绪十年(1884)马尾海战爆发前,共造船24艘,其中军舰19艘,商船5艘,总排水量2.7万余吨。 船政局创建和发展的过程充满了荆棘,其中既有封建守旧官僚的反对,也有外国势力的干扰。创办之初,接替左宗棠任闽浙总督的吴棠就坚决反对说:“船政未必成,虽成亦何益!”继之,内阁学士宋晋又攻击自造轮船“糜费太重”,“是以有用之帑金,为可缓可无之经费”,主张“暂行停止”。而外国势力更视船政局为寇仇,极力阻挠。筹办船厂的消息一传开,英国首先反对,英驻福州领事贾禄高调鼓吹造船不如买船,福州税务司美理登(法国人)也想钻营入局。后来,法国驻福州领事巴世栋又想把领事裁判权扩大到船政局,终被船政大臣沈葆桢坚决顶了回去。沈葆桢义正词严地指出,这一举动“越分妄为,令人发指”,痛斥这位法国外交官“狼子野心,意别有在”。事实证明,同任何一项新生事物一样,创办船政局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近代轮船下水后,清军水师不断得到充实,到光绪元年(1875),隶属福建水师的舰船已达16艘。而且,从1872年起,一批由船政局创办的船政学堂毕业生开始进入海军服役,到1875年已有6名毕业生出任轮船管驾(舰长)。清军水师虽然在指挥系统、海战训练、后勤保障、基地建设等方面仍相当落后,但已具备了近代舰队的雏形。 马尾船政局以及主要由它建造的船舰所组成的福建海军,是依靠法国的技术和机器设备形成的产物。但让中国人始料不及的是,正是法国舰队在一次突袭中,把船政局和福建海军当成了摧毁目标。 马江之战惨痛失败 1884年(光绪十年)8月,马江上空风声鹤唳,到8月23日以前,法国海军已有8艘军舰、2艘水雷艇闯入马江。另外,还有2艘军舰停泊在金牌峡上游担任警戒,1艘海防战列舰巡弋于闽江口外,作为海上声援。而泊于马江江面的福建海军只有1艘轻巡洋舰、8艘炮舰和2艘运输舰。在强大的敌军面前,福建海军官兵临危不惧,处变不惊。时任闽海关副税务司的英国人贾雅格也为之动容,他说:“这些军舰上的兵士,几个星期以来一直处在敌人随时可以发射的炮口之下,而且十分明白敌我的实力悬殊,但他们仍然坚决地固守岗位,这是令人十分敬佩的!” 8月23日下午约两点钟,蓄谋已久的法国舰队向马江江面上的福建海军全面开火。尽管中国水师官兵奋勇抵抗,但终因实力悬殊,准备不足,且处处掣肘,几乎全军覆没,军舰被击沉9艘,2艘受伤搁浅,官兵近800人殉难。 福建海军虽惨遭失败,但海军将士们在战斗中却表现出色,他们的英勇行为和不怕牺牲的精神,使“英美船舰观战者均称叹不已”,甚至连法国侵略者也不得不承认,“其中有些人表现出勇敢和英雄的榜样”。比如,“振威”号是一艘排水量只有570吨的小炮舰,战斗中受到3艘法国巡洋舰的围攻,但在管驾许寿山的指挥下,毫无惧色,奋战到底。贾雅格在他的报告中说:“就是在它最后沉没的一刹那,这勇敢的小船还以最后一炮击中它的敌人,重创了敌舰舰长和士兵两名。”另一位目睹战斗过程的美国海军军官也赞叹说:“这一件事,在世界最古老的海军记录史上均无前例!”当时上海的英文报纸《字林西报》评论道:“西方人士料不到中国人会这样力战。” 马江战役是法国侵略者把战火燃烧到中国本土后的一次重要战役,也是中国创建近代海军后的第一次实战。林则徐的侄孙林扬光曾作诗《悲马江》云:“风声竟使全军墨,海水翻流十日红。”洒满烈士鲜血的马江,给后人留下了无限惆怅,缕缕哀思。同时,也促使后人对这次惨痛失败进行深刻反思。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