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良斌(?-1912) 湖北黄陂人,早年为城市流民,行走江湖,练成一身养马、骑马的功夫。1905年入新军第五镇。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苏良斌赴南京劝说第九镇起义。后因联系失误,起义失败。1912年,苏良斌为徐绍桢所杀。 辛亥事起仓促,许多事先被寄予厚望的明星级人物表现不够抢眼,吴禄贞昙花一现,黄兴虎头蛇尾,孙武临阵自曝缺席辛亥革命前半程。倒是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脱颖而出,在历史有一瞬的闪光。 苏良斌就是这样一人,武昌南京,两度革命,却因各种因缘,终与“辛亥英雄”擦肩而过,非但如此,还死于“老九镇”的清理门户。 “老九镇”变“革命党” 苏良斌,湖北黄陂人,据说“素无行”:游走江湖、善马术、好勇斗狠。 1905年,徐绍桢受清朝委派,在江苏编练陆军第九镇,苏良斌应征中选,补第九镇辖下马九标骑兵。又以马术,不久即提拔为排长。排长是最基层的军官,不但地位从兵变官,而且收入待遇也有天壤之别:新军排长月薪白银25两,是普通骑兵的5倍多,士兵阶层中地位、收入最高的“护目”(卫队班长,月薪白银6两)的4倍多。 好景不长,苏良斌出任没几天,就被撤了。撤差的原因,各种记载语焉不详,大抵是“工作表现不佳”之类。他是骑兵军官,又是靠专业技能提拔上来的,专业方面应该没什么问题,从他出身及后来的表现看,估计是“军容风纪”等问题上犯了错。总之,苏良斌从排长的肥缺上被移开,补了个军中买办之类的闲差事。 仕途失意的他倒没多少挫折感,脑筋活络的他很快发现,南京城里有很多菜园子,需要大量收购粪肥,骑兵部队马多,马粪自然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再生资源,于是他给上级打了个报告,要求独家承包全标人粪、马粪的外销业务。 第九镇是著名的文化军营,如此惊世骇俗的“权钱交易”虽然只是蝇头小利,却也遭人不耻,讨了个没趣的苏良斌一气之下退了伍,带着个“前新军排长”的名头,回老家湖北去了。 资料显示,苏良斌一回湖北就加入了当地革命组织共进会。苏良斌回湖北的时间,当在1908—1910年之间。 如果苏良斌不是第九镇离职的前军官,而是湖北第八镇的现役军官,恐怕他很难加入共进会,因为这个组织在同盟会序列中以激进著称,在内地专做士兵工作,几乎不吸纳军官,甚至在东京期间加入的老会员,回国升任军官的,也常会被切断联系。可以说,苏良斌成革命党人,命运又在冥冥中帮了他一把。 武昌南京,两度革命 1911年10月10日,共进会和文学社联合发动武昌起义,苏良斌也算是首义参加者,但没有他立下什么功劳的记载。起义成功后不久,他就神秘消失,不知去向了。 11月4日,师部在南京远郊秣陵关的新军第九镇官兵抓住了一个形迹可疑的外地男子,有人认出,他就是曾在马九标当过排长的苏良斌。苏良斌身上带着一张湖北军政府的介绍信,抓捕他的官兵见是“老九镇”,网开一面,让他自行离去。没想到第二天,这位老兄带着颗木头大印和一封湖北军政府联络起义的信函,和曾任第九镇33标二营管带的柏文蔚,大摇大摆地跑来求见徐绍桢了。 原来苏良斌回南京后,和同盟会南京总机关接上关系,随即私造“中华民国军政府江宁都督之印”关防与介绍信,再找到从上海来南京联络起义的柏文蔚,一起去游说徐绍桢起义。 苏良斌的真实身份,仅是武昌军政府的探子,他自称特使,应是同盟会之意,目的是利用武昌首义的声势,配合柏文蔚推动第九镇起义。 彼时,起义已是大势所趋,双方最终约定,11月8日起义,苏良斌率先回城,联络城内各路革命党为内应,柏文蔚返回上海,组织拥有兵工厂的上海革命当局调集军火,补充子弹奇缺的第九镇。 苏良斌在城内的活动还是很有成效的,不但留城新军,旧军中巡防营、江防营也有不少人响应起义。可到了11月7日夜半,离起义预定日期还差一天时,苏良斌突然在城里放起火来,督署卫队、汉西门巡防营等各部中的革命党以为起义爆发,急忙开始行动,负责同盟会总机关的凌毅措手不及,只得一面联络其他各路内应起事,一面派人火速出城,去秣陵关通知第九镇。 这时汉西门城门大开,城内喊杀震天,如果第九镇如约配合,攻破南京不无可能。可秣陵关离城65华里,正苦候子弹的第九镇官兵根本不知道起义提前,接到通知后匆忙给每个士兵发了5粒子弹,官兵们端着刺刀、马刀匆匆向汉西门急进,却终究晚了一步。 南京起义失败之后,苏良斌撇下残部,混进城北难民中。由于他本就是湖北流民出身,城北又聚集了大批因武昌起义而东下的湖北难民,居然让他蒙混过关,几天后趁城门开启,便混出仪凤门,投奔镇江革命军林述庆部去者。至今难有材料准确说明苏良斌放火原因,但可以肯定的是,起义事关重大,如此行为,不是有意为此。 清理门户 草草了局 南京城光复是12月2日,此时上距苏良斌起义失败不到一个月,苏良斌这个“都督”算是衣锦荣归。然而他很快发现,自己这个“都督”并不太受革命军待见。第九镇官兵给他提前举事害得损兵折将,败退到镇江,对这个误事的“苏都督”观感可想而知;城内革命党则因为“苏都督”不知会旁人便突然发难,许多同志在胜利前夕人头落地,幸存者自然也恨得牙根痒痒。 1912年元旦,孙中山抵达南京,当天下午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他对南京城里乱糟糟的景象很不满意,12日,任命徐绍桢为南京卫戍都督,责令他迅速“统一军政”,整肃那些来路纷纭的“司令”。 徐绍桢走马上任,开始盘算该拿哪路神仙开刀。各路“司令”中民愤最大的,便是这位苏良斌“苏司令”了。 原来这位“司令”自打占了那座道台衙门,革命事业根本顾不上去干,却整天忙着抢掠民女进自己的司令部“共同革命”。夫子庙地区是南京繁华所在,如此举措自然引起社会强烈反响,状纸雪片般飞到徐绍桢案前。 徐绍桢不动声色,公开放话,称苏良斌骁勇善战,人才难得,一些小毛病不必过于计较。苏良斌原本担心徐绍桢计较旧账,一听之下,便放下心来。 过不数日,徐绍桢的副官突然造访“苏司令”,称“都督有军政要事相商”。要知道苏良斌革命前最大才做到排长,比徐绍桢整整低了5级,见徐客气相邀,实在受宠若惊,便欣然前往。进了会议室,椅子还没坐热,徐绍桢把脸一沉,卫队一拥而入,把苏良斌和另一个军纪废弛、民愤很大的“司令”崔瑛一并拖出去枪毙了。由于苏、崔两人都是原第九镇军官,时人都把徐绍桢这次行动,称作“老九镇”的清理门户。 本文参考陶菊隐《政海轶闻》、茅乃登、茅乃封《辛亥光复南京记事》、《黄陂县志》等著作。 本版撰文 陶短房 ■ 死因说法 有苏良斌者,自称苏军总司令,设司令部于一人巷旧盐道衙门(即今针巷口市党部地址),强掠民间女荐枕。有以告徐者,徐曰:“用人不拘细节,此君骁勇善战,置之可也。”苏闻之,欣然色喜,纵欲益甚。越数日,徐命副官迎苏商机宜,苏坦然来部,即席诛之,自是军容为之肃然。 ———陶菊隐《政海轶闻》 ■ 另一说法 南京起义通知失误说 据民国初年的《民立报》有人撰文称,原本苏良斌和柏文蔚等人约定的起义时间就是11月8日,但柏文蔚和第九镇协商时,发现子弹不足,就临时改为7日起事,可此时苏良斌已经走了,城外革命党派去给他送信的使者又被清军严密盘查所阻,没能把信送到,倘果真如此,苏良斌的责任无疑会轻很多。但从起义过程看,不但秣陵关的第九镇措手不及,城内各路内应也给他的一把火弄得手忙脚乱,“通知失误说”怕未必能站得住脚。 新京报系列插图/鲁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