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番亲征,禁卫军统帅、内衙总提督王振也没能生还。当他统领精锐侍卫亲军护卫皇帝突围时,被瓦剌军挡回并冲散。侍卫亲军紧紧地护卫着王振,而皇帝却不知去向。发现皇帝不在了之后,护卫将军樊忠立时大怒,挥起一只铁锤,从侧旁向王振砸去,王振当场毙命。樊忠吼道:“我为天下诛杀此贼!”然后,樊忠挥锤突围,连杀瓦剌军数十人,最终战死。 2.保卫北京 明朝有三位不愧于青史的军事人才,一位是于谦,一位是戚继光,一位是袁崇焕。他们在腐败无能、庸碌无为的明廷君臣中,既壮志凌云又孤立无援。 于谦担任过19年的山西与河南两地巡抚,政绩卓然。正统十三年(公元1448),也就是英宗亲征的前一年,于谦被任命为兵部侍郎。对于明英宗的草率亲征,于谦与兵部尚书邝埜都极力反对,但是他们的意见不被皇帝所重视。邝埜随驾出京前,将兵部事务交给于谦治理。皇帝在土木堡被俘的消息传来,举朝大惊,英宗的弟弟廊王朱祁钰监国,命群臣商议如何应变。一位名叫徐理的侍郎说星象有变,应该迁都。于谦厉声驳斥:“主张南迁的,其罪当斩。京师是天下的根本,一旦放弃则大势去矣。难道不知道宋朝南渡的事吗!请速召勤王兵,誓以死守。”廊王认为于谦的立场是正确的,一些大臣也支持于谦的主张。坚守北京的原则便这样确立下来。 京师禁卫军中的士卒及马匹,分为较强壮的和老弱不堪参战的,那些强壮的部分都已跟随英宗亲征,在战场上陷没,留在北京的疲卒羸马不到十万。劲甲精骑都不敌于瓦剌,被惶恐包围着的京城朝野,对于前途谁还有信心? 危难之际,于谦的沉着和自信便成为朝廷赖以依傍的大树。于谦请廊王发下一道檄文,号令两京、河南的备操军,和山东、南京沿海的备倭军,江北、北京的诸府运粮军,亟赴京师,以部署北京守卫。郕王立即采纳并发布檄文,京师人心这才稍有安定。郕王随即任命于谦为兵部尚书。 郕王登上殿堂听政,言官请求廊王下令族诛王振同党和家族。这时王振的党羽、宦官马顺还立在朝堂上,呵斥言官退下。给事中王竑怒不可遏,与刑科给事中曹凯冲着马顺扑过去,狠狠地撕他的头发、咬他的肉,同时骂道:“往时你帮助王振作恶,靠着他逞威。现在事情已经到了这一步,你还敢张狂!”群臣一拥而上,一同将马顺打死。接着,大臣们不等郕王下令,就发疯地打死了依附于王振的数名得势宦官,又将王振的侄子王山抓到朝堂,反绑跪地,众人争着唾骂。堂上的禁卫士卒气汹汹地要拿办闹事大臣,于是朝班大乱。见此情景,郕王有些害怕,要起身离开。于谦急忙排开众人,上前扶住郕王,阻止他不要离开,请他宣谕百官:打死马顺的事是其罪有应得,可以不必追究。因为当时王振虽死,但他在朝中的气焰仍没有散尽。郕王按于谦的意思宣谕之后,卫士和百官们都安定了下来。 9月,皇太后孙氏在以于谦为首的大臣的建言下,宣布郕王即皇帝位,遥尊英宗为太上皇。景泰帝一即位,于谦就恳切地进言:最重的要务就是修整军备,招募各道民兵,命工部修缮兵器盔甲和战具;将京兵分派到京城九门,在城墙外列营,将城墙外的居民都迁到城内。于谦还表示:“军旅之事,臣身当之,不效则治臣之罪。” 明英宗10月,瓦剌首领也先劫持着明英宗,以送太上皇回归为名,试图再举入寇。大同总兵郭登急报京师,京师戒严。景泰帝诏令“于谦提督诸营,将士皆受节制,都指挥以下不用命者先斩以徇,然后奏闻”。 此前,于谦曾推荐原任大同总兵的武将石亨总领京营兵。石亨不久前刚从阳和兵败回京,向于谦表示誓要将功补过。于谦十分珍惜军事人才,尽可能地重用他。在此番京师战与守上,于谦询问石亨有何策略。石亨主张紧闭京师九门,不出战,使围城者疲困而退兵。于谦不能同意,认为敌寇本来就气焰嚣张,闭城固守无异于向敌寇示弱,使敌方更加狂妄。 京城守卫在于谦的指挥下进行。当时共集结京兵20万,由诸将统领,列阵于京师九门外。都督陶瑾列阵于安定门,广宁伯刘安列阵于东直门外,武进伯朱瑛列阵于朝阳门外,都督刘聚列阵于西直门外,镇远侯顾兴祖列阵于阜成门外,都指挥李端列阵于正阳门外,刘得新列阵于崇文门外,杨节列阵于宣武门外。于谦命九门守城武官都受石亨节制。同时于谦与石亨率副总兵范广列阵于最重要的关口德胜门。九座城门统统紧闭,以防士卒畏惧而退回城内,并下令:“临阵,将不顾军先退者斩其将!军不顾将先退者,后队斩前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