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军事 > 清朝 >

清军入关后为何南明与清朝不约而同处死朱明太子(2)

http://www.newdu.com 2018-01-15 中华网论坛 佚名 参加讨论
朱由淞当然不愿意让出皇位了,采取了“拖延”战术,开始了冗长的真伪辨认过程。南明官员们纷纷前往探视朱慈烺,或递送名帖。但对于太子的真伪,大家莫衷一是。朱由淞怕夜长梦多,下令将朱慈烺移到宫中严加看管。他再召集元勋显贵和大学士马士英等人商量如何了结此事。马士英迎合朱由淞的意思,当即认为朱慈烺是假太子,还提出了三个疑点:一,太子逃离北京后为什么不来陪都南京,反而在杭州苏州一带游荡;二,听闻太子严肃凝重,不善言语,但此人善于机辩;三,北京的满清朝廷也正在审理“太子案”,还不知道真伪。马士英极力主张南京的朱慈烺是假的,进一步建议弘光帝询问朱慈烺永、定二王的生辰及宫中制度,同时找出曾教过太子的方拱乾、李景濂、刘正宗等人前去“会审”。最后的审问开始后,这个朱慈烺对着紫禁城地图,一一指出了各宫由何人居住。一个官员突然问:“公主现在在哪里?”朱慈烺回答:“不知道,想必死了吧。”方拱乾、李景濂、刘正宗出现后,朱慈烺只认识方拱乾。方拱乾就问他当年讲课的场所,授课的内容。结果朱慈烺都答错了。又有官员问朱慈烺嘉定伯(周奎)的姓名,朱慈烺拒绝回答。最后,大学士王铎认为眼前的朱慈烺是假冒的,得到了众人的附和。在场的通政司杨维垣出面指认眼前的朱慈烺是已故驸马都尉王昺的侄孙王之明。于是众人以奸人假冒太子结案。朝廷随即布告天下,“以正视听”。 
    南明太子案的审理同样疑点重重,结案后引起各地官员和百姓一片哗然。南明王朝本来根基就不稳,地方藩镇将领手握重兵,对朝廷虎视眈眈。现在太子被判定为假太子,早对马士英不满的武汉藩镇左良玉称奉太子密诏率部救难,进攻南京,要杀马士英。南明朝廷乱成了一团。清军大举南下,五月十日弘光帝出逃。十一日,南京百姓数百人砸开监狱,救出朱慈烺,给他披上演戏用的龙袍,拥他做皇帝。这个朱慈烺还真的进入皇宫做起了皇帝,接受臣民的朝贺,还向南京内外发号施令,很有那么回事。可惜他只在乱哄哄中做了五天皇帝,就被攻入南京的清军抓住了。不久,逃亡的朱由淞也被抓住,押回南京与朱慈烺“团聚”,两人一起在北京被处死。
    这一南一北、最初的两个“太子案”都以认定当事人为“假太子”结案。但是两个案子都没有严密的审理过程和让局外人信得过的证据,留下了许多疑问。民间纷纷传说朱慈烺藏在民间,衍生出了在粤东嘉应州(今广东梅县)阴那山出家为僧、归隐四川的传说。随着时间的推移,清朝的统治越来越巩固。太子朱慈烺、永王朱慈炯、定王朱慈炤三人的年纪越来越大,对清朝的威胁也在减弱。尽管如此,在反清势力心目中,明朝皇子始终具有强大的政治号召力。“朱三太子”名号就在此时出现。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有人冒称是崇祯第三子造反;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北京人杨起隆自称是朱三太子在皇城根下造反;三藩叛乱时,福建人蔡寅自称朱三太子,勾结台湾郑经造反;康熙四十年以后,江苏太仓﹑浙江大岚山等处的反清力量都以拥立朱三太子为旗号造反。在所有以“朱三太子”名义发动的起义中,对清朝造成最大威胁的是杨起隆起义。杨起隆长在皇城根下,深谙政治,明白“朱三太子”四个字的政治价值。于是他自称是崇祯第三子,在北京的胡同里做起了皇帝,封官许愿,还勾结紫禁城的太监定在1673年12月23日晚上放火杀进皇宫,复辟明朝。可惜叛徒告密,杨起隆在混战中冲出重围,不知所终。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清朝曾在汉中抓到一名自称“朱三太子”的杨起隆。经审问,此杨起隆非彼杨起隆。
    可见,只要有反清情绪的存在,明朝皇子的存在就对清朝具有杀伤力。“朱三太子”就会出现。
    有趣的是,这些自称“朱三太子”的造反者都说自己名叫朱慈焕。而崇祯皇帝真正的第三个儿子是永王朱慈炯。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朱慈焕确有其人。他是崇祯帝的第五个儿子,五岁的时候病死了。朱慈焕临死前,突然对前来探望的崇祯说:“九莲菩萨说:‘皇上待外戚太薄,所以要让他的儿子们都死掉。’”所谓的“九莲菩萨”是万历的生母李太后,是崇祯的太奶奶。崇祯帝听后很害怕,认为朱慈焕不是凡人,就封他为“玄机慈应真君”。清朝的造反者们频以朱慈焕相号召,而不是以真的第三子朱慈炯自称,显然是看中了“玄机慈应真君”在民间的蛊惑力。历代农民起义者多多少少都要借重民间宗教的力量,这些“朱三太子”也不例外。至于这些“朱三太子”是否真的是崇祯的皇子,想必不用多说也很明白了。
    康熙皇帝亲政后,很在意隐匿在民间的前朝皇子们。为了抚慰人心,康熙皇帝对有关官员说要派人察访明朝皇室后裔,授以职衔,让他们世代守卫南京孝陵,四时祭祀。几个月后,有关部门奏报说,明朝“亡故已久”,子孙埋没无闻,虽然经过多方查访,也没有找到确实可考的嫡裔,建议委派一名地方官吏专门负责孝陵的祀典,以表清廷关怀明朝之心。在公开的表演之下,康熙皇帝一直没有放松对前明皇室,尤其是对朱三太子朱慈炯的搜捕。清朝在各地暗暗布下天罗地网,展开大海捞针的搜捕,就是没有找到朱慈炯的影子。
    康熙四十五年(公元1716年)腊月,山东省汶上县解任在家的前饶阳41县令李方远家里来了一位张先生。
    张先生自称是李方远的“故人”。李方远花费了很长时间,才想起这位张先生的来龙去脉来。早在康熙二十二年,李方远在一家路姓大户家中见到一位丰标秀整、侃侃能言的先生,就和他攀谈起来。先生自称姓张,号潜斋,在浙中大户张家为家庭教师。李方远和张先生相谈甚欢,交往密切,通过诗词唱和很快就成为密友。后来,张先生漂泊他乡,李方远则宦海沉浮,双方拜别后已经二十多年没有联系了。现在,李方远和张先生都已经是白发老人,故人相逢,分外亲热。两人立刻欢饮畅谈起来。这么多年来,张先生的生活并不如意。他这次是来投靠李方远,乞求李方远能够帮他谋求一教职,养家糊口。李方远见张先生已经年逾古稀,心中老大不忍,最后熬不过对方苦苦相求,就安顿张先生在自己家和邻近几户官宦人家里教子弟读书。
    两年后(康熙四十七年)阴历四月初三,李方远正与家中与张先生下棋。突然,本地官吏调发大军,如临大敌,将李方远团团围住。兵丁破门而入,将李方远和张先生二人捆绑起来。
    李方远勃然大怒,呵斥说:“我是致仕家居的官宦,你们怎么能这么无礼?”
    地方官理都不理李方远,逼问张先生:“说,你是何人?”
    张先生淡淡地说:“我乃前朝皇子、定王朱慈炯。”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