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如此,在朝鲜战场上,明军还是没有装备火绳枪。弗洛伊斯描述明军以骑兵和弓矢为主,也有数量庞大的铁炮队,但是这种铁炮不知道是怎样的东西,在无数发炮之后竟没有造成日本军一人死伤[xxi]。这个答案就是那时明军实际使用的火枪并不是日军使用的铁制火绳枪。洞富雄引用诸葛元声所撰《两朝平攘录》(日本下)认为到此时为止明军使用的还是一种用铜制的传统火枪。不过本文认为明军此时应该拥有铁质的火绳枪,在戚继光的《纪效新书》中就多次提到新式鸟铳的制造和使用,只是这种鸟铳限于南方使用,没有普及。那么为什么铁制火绳枪没有在中国得到普及呢? 首先弗洛伊斯看到的明军应该是北方系统的骑兵为主集团,明北方兵主要和蒙古满洲等骑兵作战,使用鸟铳多有不便。“北方马上三眼铳,以御虏骑颇畏之,然放毕,举以搏击头,重起坚利害相半,兼之甚难讨准,往往虚发”[xxii]这里说明北方兵使用的是一种叫做三眼铳的火器,准头甚差。至于为何不使用火绳枪,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的《兵录》中谈到:“三眼铳与鸟嘴铳,鸟嘴在南多用而北少用,三眼在北多用在南少。此为何哉?北方地寒风冷,鸟嘴必用手击,常力不易,一旦火门开而风甚猛,信药已先吹去,用辗信易坏火门,一放而虏骑如风至,执之拒敌甚为不便……三眼铳一杆三铳,每铳著铅子二三个,伺敌三十步内对准而放,一炮三放其声不绝,无有不中。虏马至则执此铳以代闷棍,虏铁盔铁甲,虽利刃不能入,唯以此铳击之,故于北方鸟铳、三眼铳有此之别。”[xxiii]到1592年八月,明军第二次援军来到时情况就不同了。“臣路上见南兵来到,皆是步军,所持器械,皆敏捷,多带倭铳筒,火炮诸具。其人皆轻锐,所著巾履,与辽东北京之人不同。”[xxiv]所谓倭铳筒就是日本铁炮了。 本文认为这里存在几种可能。第一,就是比起北方,南方其实已经使用叫做鸟铳的火绳枪,在戚继光的《纪效新书》中就谈到自己军队使用各地的鸟铳,由于口径不同导致弹丸炸裂铳筒的事件。第二,由于明政府的消极态度,鸟铳的生产和使用遭到抑制。在《天工开物》中记载当时硫磺和硝石都是属于禁止买卖的物品,多产于西北地区的硝石不准运往东南沿海,同样南方的硫磺也不准运往北方。[xxv]另外,明政府把火器秘密化和神明化,一方面严禁传授制炮术,另一方面授予大炮各种官职,如大将军、二将军等等,并且派官员祭祀。[xxvi]这些做法都严重阻碍了火器技术的传播和发展。还有最关键的一个问题就是中国当时并没有严重的外患,不存在使用铁炮的必要条件,这个情况一直到朝鲜战争的爆发才有所改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