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军事 > 明朝 >

从明末改朝换代的大局看李自成政权失败(2)

http://www.newdu.com 2018-01-15 中华网 佚名 参加讨论
1639年中期,接受明政权招抚的张献忠、罗汝才重新起兵反明。李自成也率轻骑突入河南,重新打起闯王大旗。又经过数年与明军激烈战斗和起义军内部分分合合、优胜劣汰,各路造反义军最终汇聚在李自成、张献忠两人麾下,其中以李自成的力量最为强大。
    1643年3月,李自成在襄阳建立政权,称新顺王。1644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正式建国,国号大顺。
    1644年初,张献忠率军由荆州入四川。同年10月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权。 
    
    三.襄阳决策,李自成败亡的根源
    1641年后,罗汝才、革左五营等几支主要的农民起义军先后归附李自成。李自成军在河南先后与明军主力进行了五大战役和三次围攻开封的作战,歼灭了明政权在北方的绝大部分主力部队,声威大振。势力也得到了很大发展。成为众望所归的推翻明朝的核心力量。
    1642年底,李自成再次击败明悍将左良玉,占领襄樊。随后便在襄阳着手建立自己的各级政权。
    1643年夏,李自成在襄阳召集将领们研究下一步的作战行动。会上有三种意见:
    1. 先攻河北,直取北京;
    2. 东取南京,截断粮道,围困明朝政府;
    3. 顾君恩的建议:先取关中,以此为根据地,建立政权,补充兵力,然后进击山西,再取北京。
    李自成采纳了顾君恩的主张。这就是著名的襄阳决策。
    这个决策是导致后来李自成迅速败亡的根源。
    当时,经过中原大战,明朝在北方已没有能够直接威胁李自成的军事力量,根本无力对李自成采取任何军事“进剿”行动。所以,李自成得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自己能够掌握主动的发展壮大时期。李自成应该充分利用这个机会建立新政,巩固政权,整顿军队,积蓄力量,让民众修养生息,得到新政的实惠,同时压缩明朝的生存空间。而当时能够使李自成达到上述目标的地方只有以南京为中心的江南地区。
    在明代,江南是鱼米之乡,明朝政府的粮源、财源之地。而且是明末农民起义风暴没有波及到的地方,没有受到战乱破坏,正是李自成政权修养生息的最好去处。李自成占领南京,还可截断明政府北方各省的粮道,使明朝政府陷入困境。
    取南京,将残破的北方各省留给明朝政府,又使明朝政府处于与满清作战的第一线,使其内外交困,不能自拔。而李自成则处于进可夺取全国政权,退可割据自保的两全地位。
    当然,取南京也有不足,那就是不能马上推翻明朝政权,要晚几年当皇帝。
    而顾君恩提出的、李自成采纳的襄阳决策包含两方面内容:其一,李自成政权将以关中为根据地,在西安建都;其二,在关中补充兵力后,由山西进兵北京,推翻明朝。 
    
    这个决策有三个致命缺陷:
    1.当时,河南由于灾荒连年和李自成与官军的数次大战,已经残破不堪,无力供养庞大的军队、政权机构和战争支出。陕西除关中平原外,气候寒冷,土地贫瘠,天灾不断,是明末农民大起义的发源地,而且自唐末以后,就再也不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这里建都作为根据地根本不适宜。
    2.这个决策根本就没有考虑花时间和精力去建立巩固的根据地。李自成在1642年10月,于河南郏县击败孙传庭,取得郏城战役胜利后,由于河南残破,养不起军队,便率军南下湖广,年底占领襄樊。在襄樊才驻几个月,便又要移师河南,挺进关中,北进山西,直下北京。这还是没有摆脱流寇的传统,中央政权随着军队到处跑。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