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渥巴锡汗率部誓师启程。全部33000余户,169000余人突破俄军四道封锁线进入哈萨克境内。因受到哈萨克部阻击,转道布鲁特(葱岭东北)。又受阻,改道哈萨克、布鲁特之边界的戈壁沙漠,水草断绝10余天,饮马血止渴,于次年六月抵达伊犁一带,历时8个月,人口损失一半。清朝驻边大臣立即向朝廷汇报土部归来一事。朝廷有人怀疑其归来暗藏诡计,建议拒绝接纳。乾隆帝力排众议,决定收抚土尔扈特部,拨银20万两,购置生活物资给予救济,拨水草丰盛之处供其游牧,派额驸色有腾尔珠尔前往迎接渥巴锡到承德避暑山庄朝觐,赐渥巴锡为卓里克图汗,并谕修建普陀宗乘之庙,御笔撰写《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两篇碑文立于庙中。乾隆帝对土尔扈特部的政策成为感召各边远民族内向的精神武器。康雍乾三朝的武功和民族政策互相配合,有力地促进了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加强边防海防 清朝版图的边疆区多是少数民族聚居区,为了加强边防,在民族地区实行因俗而治,加强中央集权的双重政策。在内外蒙古地区,改造了原有的兀鲁思(大领地)、土绵(万户)、鄂拓克(小领地)制度为扎萨克制(盟旗制)。在内蒙原24部中设立6盟49旗,在外蒙设立4盟82旗,在厄鲁特蒙古设立8盟32旗,在青海厄鲁特蒙古设立29旗。旗是中央管辖下的县级行政、军事单位,盟不构成旗的上级行政单位,只具有对旗级实行监督的权力。中央驻蒙机构直接对旗行使管理权。在回疆地区,改造了原有的伯克制,各城的阿奇木伯克 (正城主)和伊什罕伯克(副城主)的世袭制改为流官制,由参赞大臣奏请皇帝简放,下级伯克由参赞大臣直接补任。在西藏废除“汗王制”,实行驻藏大臣、达赖、班禅“互参制”。驻藏大臣掌握由四噶布伦组成的噶厦(行政会议),对四噶布伦以下各僧俗官员有任免权,掌管边防和边贸大权,由中央政府最后决定达赖和班禅的继承权。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清政府在东北地区设立奉天将军、吉林将军、黑龙江将军,代表中央分区行使东北军政、民政、边防大权。在内蒙设立察哈尔都统、热河都统、绥远将军,在外蒙设立乌里雅苏台定边左将军、科布多参赞大臣,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在西藏设立驻藏大臣。在新疆又分南北两路。北路设置乌鲁木齐都统、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在南路设立喀什噶尔参赞大臣,在叶尔羌、和阗、乌什、库车、阿克苏、巴里坤、哈密设办事大臣,在吐鲁番设领队大臣。这些将军、都统、大臣代表中央依照有关律令实行统治,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和边境管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