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五十三个暴走族引发的战争-中日关系特别史》,作者:王浩,出版:南方出版社 嘉靖三十七年九月,得到胡宗宪的支持后,戚继光来到义乌正式招募新兵。 第一站,戚继光拜访的是县令赵大河,两人相互慕名已久,当场成了莫逆之交。第二站,戚继光赵大河两人携手去拜访械斗的首领陈大成。面对带着重礼上门的抗倭大将和父母官,陈大成爽快地答应了戚继光的请求。头面人物搞定了,民众受感染开始到募兵场上踊跃报名,下面就是士卒的挑选了。 说起挑选士卒,真是门学问。历朝历代,方法人人都会,巧妙各自不同。 战国时的标准是力气大,能跑。 吴起在魏国选武卒的标准是现代人望尘莫及的:“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服矢五十个,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驱百里。”参加考选的人穿三层甲,挎着能开十二石的硬弩(按战国量制,一石等于120斤,1斤约合今251克,十二石合今729.8斤),背着装有五十支箭的箭囊,扛着戈,头戴盔,腰佩剑,带三天的干粮,在半天之内急行军走完百里路。非常恐怖的标准,相当于全副武装在半天跑完一个全程马拉松! 唐代是轻骑兵的天下,招兵标准自然是善骑射,卫戍中央的部队号称“飞骑”、“百骑”、“千骑”、“万骑”,选的是士卒中的骁勇善骑射者。 到了宋代,北方割据,马源没有了,只有猛操步兵,于是招兵的主要体格标准变成了身长体壮。宋太祖赵匡胤亲自挑了批长壮的军士充作“兵样”,分送各地用作招募的样板兵。后来嫌“兵样”太麻烦,改用一根木杖,叫“等长杖”,按身长尺寸招兵,长壮的当禁军(拱卫首都的近卫兵),短弱的当厢兵(维持治安的地方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