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老夫子曾教导我们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凡事都要务求名正言顺,这才是成功的一个良好的开端;否则,你便不能获得别人的理解和支持,相反还会有人出来反对你。 偏偏这个陈友谅自以为手里有了枪杆子就什么都可以做了,须知才干如曹操者,人家打拼了一辈子,到底才敢奢望着做个“周文王”;而且,曹操的儿子曹丕这个“周武王”也是通过正儿八经的禅让仪式得来的,最后旧主子也算是得到了善终--可他姓陈的倒干脆,直接把旧主子杀了完事,这与迷信暴力的项羽当初杀害“义帝”是如出一辙。 话说沔阳(湖北省仙桃市)人陈友谅是和倪文俊一样,本都是渔家子出身,传统四大行“士农工商”,他家全占不上,自然是最下等了。还不仅如此,陈友谅的祖上本姓谢,只是后来被招赘到了陈家(像朱重七似的),后代才因此不得不改姓陈。在今日的农村里,赘婿的后代究竟要姓什么,夫妻双方尤其是赘婿与丈人的争执还很厉害,大家仍然相当看重孩子的姓氏(归属)的问题,仿佛这就是一个人、一个家族的脸面。像我认识的有一户人家,由于双方互不相让,结果两个孩子竟各随一姓。 “赘婿”在古代向来也是很让人瞧不起的,想当初秦王朝的时候,赘婿在政策上还是受歧视的,要多承担很多社会义务。因此,论“苦大仇深”,陈友谅家确实和“黄金家族”的朱重八家有得一比。 也许正是因为出身实在太过低贱,陈友谅要改变命运的愿望可能比任何人都要强烈,因为没有尊严的人才更渴望得到尊严。所幸的是,这陈友谅小时候居然还获得了读书的机会,使得他能够略通文义,也算是获得了用“知识改变命运”的能力。果然,他后来没有再成为像父辈那样的打渔人,而是成为了县里的一员小吏;小吏由于社会接触面广,一般都比较精明强干,比如“汉兴三杰”之一的萧何原本也是县里的小吏①。 不过,不入官流的小吏对于他陈友谅而言,是根本算不得什么的,他的人生志向要比这远大得很:他是定要做那打上灵霄宝殿的“齐天大圣”的,不然也得在政府军里混个高官显爵以荣耀乡里--革命还是反动,只是人生的一场赌博而已!在这里,没有主义,也没有什么信仰,有的只是对“押宝”的慎重考量。 曾经就有一位会看风水的老先生,他在看过老陈家的祖坟之后,便说:“你家法当贵!”友谅心下为之窃喜不已,奋斗的底气也更足了。 ① 萧何、曹参等人原本都是县里的小吏,他们的社会地位、处世能力也都比刘邦要高,但之所以把刘邦推为起义首领,其中一个重要的考虑就是万一起义失败,政府第一个要镇压的对象正是他刘邦。 徐寿辉等人起来造反之后,当时已经三十出头的陈友谅也认为自己彻底翻身的机会来了,于是前往加入了革命的队伍。 友谅同志起初是倪文俊手下的一位小小的簿掾,是专门佐掌文书、钱粮之类这些杂务的。不过以他的才干而论,让他干这些没出息的事情显然是屈才了。不久,友谅同志便获得了几次主动表现的机会,他凭着自己的功劳最后被提拔为了倪丞相手下的一位领兵元帅(相当于师长、旅长级别的)。 一般而言,但凡领兵的将军都可以分为有脑子和没脑子两种类型,也就是说有无野心和政治抱负。显然友谅同志是跟大唐的终结者朱温同志是一路的,他们都是有脑子、有野心的政治狂人。况且,友谅同志就算是仗着自己多读过几年书,也是不会甘心居于这些泥腿子、江湖草莽之下的。 至正十七年九月,友谅同志的机会终于来了。也许先前他曾是倪丞相最信任的人,并且得到过丞相的不少恩惠,也许丞相对他也没什么特别,甚至更为猜忌、刻薄--但这都已经不再重要,不管怎么样,友谅同志一贯的野心都只会让他以一种行为标准来审视一切,只会让他做出一个选择,那就是努力争取个人的利益最大化! 最终,通过一番权衡,他选择了背叛倪丞相,尽管这非常冒险,但收益却极其诱人。有的书上还说他本是因为和丞相的小妾有私情,为防止奸情败露才不得不出此下策,事实上这简直是对于友谅同志智商的莫大侮辱! 当友谅同志在成功地袭杀了叛乱的倪丞相之后,便又顺理成章地接管了丞相的一应枪杆子,此时友谅同志的腰杆也就挺起来了,他“自称宣慰使,寻称平章政事”,此时他实际上已经基本掌握了天完政权的军政大权,慢慢的,徐皇帝就被他完全架空了。 想来在倪丞相失败的基础上,友谅同志的手段也应该更高明一些,他不应该太露骨。不过陈平章读的书毕竟有限,眼光、见识也毕竟有限,偏又非常自负,所以说白了他也不过只是一个爱耍诈的政治流氓而已。他最终残忍地处死了自己的主子,然后代而取之,这就是名不正言不顺,而且也是大失人心之举,首先就在自己的内部制造了强烈的不和谐氛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