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当中书左丞相庆童,得知自己不能随元顺帝撤离,要留在大都协助防守时,叹息道:“吾知死所,尚何言哉!” 四.大都攻防战经过 至正二十八年(1368)七月二十八日明军攻克通州,至此,元大都已经直接暴露在明军面前了。但明军并没有立即向大都进军,统帅徐达命令明军“各卫立栅桃桃堑以待战”,这显示他已经做好了在大都之外与元军进行野战的准备。 就在七月二十八日明军攻克通州的这一天晚上,元顺帝仓皇撤离了大都,其后,明军派出的哨兵“至燕都城下,不逢敌兵,城上亦无旗帜,疑有伏兵而回。” 明军在野外前后等了五天,并没有元军出大都城来接战,统帅徐达只好作出攻城的决定。八月初二日,徐达“分兵为左中右三路”向大都进军。 明军在向大都进军的路途中,遇到了一股元兵。徐达命令明将尹坚冲阵,“坚两手擒两元将,皆金虎符,衔刃于口而弛,元兵莫敢近”,据《元史.兵志》的记载:“长万夫者为万户”,“万户佩金虎符,符趺为伏虎形,首为明珠,而有三珠、二珠、一珠之别”,因此尹坚擒的两个佩“金虎符”的元将应为统领万人的“万户”。 冲破了元兵的阻挡,明军终于到达了大都城下。大都城共有十一个城门,历来由元军中的“怯薛”轮番守卫的(“怯薛”乃元帝的宿卫之士,绝大多数是贵族、功臣之后,其职位是世袭的。守大都城门的“怯薛”叫做“八刺哈赤”)。但此时的“怯薛”军已经跟随元顺帝出走了,守城的仅剩下一些羸兵而已(例如《元史.朴赛因不花传》记载“大明兵逼京师,诏朴赛因不花以兵守顺承门,其所领兵仅数百羸卒而已。乃叹息谓左右曰:“国事至此,吾但知与此门同存亡也”)。 明军从大都齐化门“填壕登城而入”,非常顺利地攻克了大都。但大都局势一度混乱,例如在太庙里守护神主的元太常礼仪院使陈祖仁在逃往健德门时,“为乱军所害。” 关于明军攻克大都之战,蒙文史籍《黄金史纲》有以下记载:“朱哥(指朱元璋)、不花二人以一万辆大车装了财货,以三千辆大车载了身穿铠甲的士兵来到(大都)。司阍者不纳,遂厚贿司阍者(即看门人)以大量财货宝物,才得进入(大都)。”《蒙古源流》亦有类似的记载。流传在蒙古人之中的这个荒诞的故事,可能曲折反映了明军善于用计取城的事实(元末起义军的确有多次用计取城的例子,例如《明太祖实录》卷二记载朱元璋献计智取和阳,朱元璋认为应该选士兵穿青衣伪装成敌兵的样子,“以四橐驼载赏物驱而行,使人声言庐州兵送使者入和阳,赏赉将士”,“因以绛衣兵(即红巾军)万人继其后,相距十余里,俟青衣兵薄城,举火为应,绛衣兵即鼓行而趋,取之必矣”)。 五.追击的经过 元顺帝撤离大都之后,向居庸关方向出走,而明军却向古北口方向追击。明军追击的方向与元顺帝出走的方向相反,两路恰好错开。 《明太祖实录》记载徐达在攻克大都之后,“仍命右丞薛显、参政傅友德、平章曹良臣、都督副使顾时将兵侦逻古北诸隘口。”明军侦逻的真实目的就是追击撤离大都的元军。 明军进攻古北口,元古北口守将佥知枢密院事张益逃往上都,此后,明军在古北口地区陆续与一些元军发生遭遇战。八月八日,明军“骁骑右卫千户陈谅巡逻北口,获貊高部将李德明、刘答失贴木儿、谢文振、尹野闾等三十九人而还。”八月十七日,明军“右丞薛显等率逻骑至古北口追元溃散遗卒,获马一千六百匹,牛羊八千余头,车二百五十辆而还。” 俞本在《明兴野记》中比较详细地记载了明军追击元顺帝的经过,明军于八月二日攻克大都之后,八月三日就立即展开追击元顺帝的军事行动。徐达令“薛右丞、参政傅友德领凤翔等五卫步军三万出虎北口(古北口之误)追元君。初八日,至兴路,不获。元君行东路,友德军行西路,两路互差,但遇回鹘车辆人口,尽拘而回,获牛羊马匹十万”,“大军回北平,述差路之由。达怒,令友德再袭东路,庚申君去远矣。” 明军从古北口回师之后,转而向居庸关方向出击。关于明军在居庸关方向的军事行动,当时陪同元顺帝逃到上都的刘佶,后来在《北巡私记》中亦有记载:“九月初六曰,哈剌公过予,言从臣闻贼出居庸关,意颇惶惶,有劝上北幸和林者,上迟疑不决。既而闻贼兵不出,事乃已。 ”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