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军事 > 明朝 >

让明朝最终灭亡的一役:明军精锐为何在松山大败(2)

http://www.newdu.com 2018-01-15 环球网 佚名 参加讨论
明军处于被清军围困之中,按洪承畴的意见应乘清军围城未固,速战解围,只要各部选出勇兵,猛力与清军奋战,或许可以成功。洪承畴当即布置兵力,准备突围。本来主帅以哀而动人的语气来激励士兵,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但是,明朝政治腐败,各军矛盾,畏敌如虎,洪承畴指挥不动。《清太宗实录》上记述道: 
    明国诸将,见上亲率大兵,环松山而营,大惧。一时文武各官,欲战则力以不支,欲守松山则粮以匮竭,遂合谋议遁。
    这虽是清方的记载,但实际情况也确是如此。总兵王朴胆怯,率先于当晚初更时逃跑。其他各将见王朴逃遁,也竞相逃走。黑暗里,马步兵自相蹂践,弓甲遍野。有的明军正在突围,看到前方有火光,以为是清军拦截,不敢前进,又退了回来,正遇上清军伏击,明军大溃。他们“且战且闯,各兵散乱”,“黑夜溃乱,少半伤亡”。第二天,“明兵自杏山,南至塔山,赴海死者甚众。所弃马匹甲胄,以数万计。海中浮尸飘荡,多如鹰鹜。”首先逃跑的几支明军几乎全军覆没。吴三桂、王朴、白广恩、唐通、马科等和六镇残兵,先后溃入杏山。杏山在锦州西南,明朝时置杏山驿,有城池。张若麒乘船从海上逃至宁远。只剩下总兵曹变蛟、王廷臣和辽东巡抚邱民仰,没有逃跑,他们撤入松山城决心同洪承畴共守松山。为了保存一部分明军实力,在此之前,洪承畴决定留三分之一人马守松山城,其余三分之二由吴三桂、曹变蛟、白广恩等六位总兵率部突围,企图沿海岸线南逃。但突围的明军遭到清军的拦截,数万人被赶入海滩,又正遇海水涨潮,逃脱者仅二百多人。
    明军这一惨败,除了内部步调不一致外,皇太极的严密部署也是重要原因之一。这天夜里,皇太极坐镇通宵。他在杏山附近,在塔山附近,以及从塔山到锦州之间,在小凌河至海滨,几乎凡是预料明军可以经过或溃逃所及之地,都部署了兵力,遂导致明军全军溃败。皇太极预计躲入杏山城的明军还要逃往宁远,就亲自至高桥布置,令多铎在此伏兵。吴三桂、王朴果然率残兵于二十六日出杏山城,奔赴宁远,行至高桥,遇到多铎的伏兵,两人仅以身免。明总兵李辅明在给崇祯帝的一份奏疏中,报告了他历险突围的经过:
    本职二十二日早,欲入杏城收兵,岂贼奴遍夜铁桶,势难入杏。复行中左(口),岂贼南北皆营,中路断绝,不能入城,及察各镇将不识居址何地。本职于二十三日卯时入宁城。
    李辅明的奏疏说明清军部署确实十分严密。据记载,这一仗明军损失惨重,清军战果累累:
    计陆地各处斩杀敌兵五万三千七百八十八名,获马七千四百四十四匹,骆驼六十六只,盔甲九千三百四十六副。其赴海而死,及马匹盔甲,以数万计,至杏山南,至塔山,沿海漂荡,尸如雁鹜。上神谋其略,破明兵一十三万。至昏夜,我兵只误伤八人,厮卒二人,余无伤者。是时被围于松山者,惟总督洪承畴,巡抚丘民仰,兵备道张斗、姚恭、王之桢,通判袁国栋、朱廷榭,同知张为民、严继贤,总兵王廷臣、曹变蛟与祖大寿等,兵不过万余,城里粮绝,我兵复掘外壕困之。
    明援兵十三万,几乎全被冲垮,留在松山城中只有一万余人,而且粮食断绝。战守都十分困难。援兵败后,崇祯皇帝下令死守,他说:
    松山蕞尔,殊优乏粮,督师宜极力死守,虏抚宜乘机出围,并城中留兵若干,粮草若干……其救援事宜,一面调刘应国水师八千,扬帆松、杏、海口,或乘夜暗渡松山,以壮声援;一面责成吴三桂与白广恩、李辅明收拾余兵,联络杏、塔,以图再进。
    松山本弹丸之地,既无兵力又无粮草,死守很难持久,突围又谈何容易。明廷对救松山的重要性有所认识,但都没有可取的方案。松山新败之后,明朝廷内部矛盾更加尖锐,朝臣纷纷要求追究责任,大多替洪承畴抱不平。南京山西道御史米寿图上书要求斩杀陷害封疆的巨贼,他说:
    关外监军光禄寺卿张若麒,原属刑曹,本不知兵……。督臣洪承畴,孤军远出,以当积强横跳之虏,关外之存亡,神京之安危,决于一战,此何等事?忠臣义士,心胆堕裂,自当虚心与督臣商酌……何乃贼臣若麒,攘臂奋袂,挟兵曹之势,收督臣之权……催战必败,三尺童子可知,若麒一味催战,视国事如儿戏。……若麒坐陷封疆,得罪宗社,自当立斩,以谢天下。
    许多大臣也有同感,纷纷上书,要求惩办张若麒。但这时至关重要的是松山的战守问题。崇祯帝已下令死守,洪承畴也决心死守,不和清兵交仗。不过,对城内的明军来说,就是死守,也难于维持。松山周围遍布清营,外援完全断绝,而短期内明朝要拼凑足够的救援兵,也是不可能的。史书记载:
    锦松杏,孽奴重重围困,亟不能解,钱粮匮诎,智勇难施,督抚在围,必不能出,必不肯出,兵马器械,消耗者约十分之七。
    松山城处在危机之中,但援兵却始终没有到来,崇祯帝下多道旨令,也不能解决问题。后来。他又下了道严旨说:
    围城望救甚切,已有屡旨剿援。乃至今未发一兵,未通一信。
    他要求抚镇道的官兵们,“不得观望规卸”。松山前线给明廷的报告中也说:
    明军这一惨败,除了内部步调不一致外,皇太极的严密部署也是重要原因之一。这天夜里,皇太极坐镇通宵。他在杏山附近,在塔山附近,以及从塔山到锦州之间,在小凌河至海滨,几乎凡是预料明军可以经过或溃逃所及之地,都部署了兵力,遂导致明军全军溃败。皇太极预计躲入杏山城的明军还要逃往宁远,就亲自至高桥布置,令多铎在此伏兵。吴三桂、王朴果然率残兵于二十六日出杏山城,奔赴宁远,行至高桥,遇到多铎的伏兵,两人仅以身免。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