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军事 > 明朝 >

横扫东蒙古四大汗国:明成祖三次北征简析(2)

http://www.newdu.com 2018-01-15 中华网论坛 佚名 参加讨论
大营(含中军):安远侯柳升
    左哨:武安侯郑亨
    右哨:阳武侯薛禄
    左掖:英国公张辅
    右掖:成山侯王通
    前锋;左都督朱荣
    御前精骑;宁阳侯陈懋
    鞑靼马队:永顺伯薛斌 参顺伯吴克忠
    史籍没有明确记载明军的确切兵数,但却比较详细地记载了运送辎重的军民人数。明军的辎重分“前运”与“后运”。前运有总督官三人,分别是隆平侯张信、尚书李庆、侍郎李昶。其下由泰宁侯陈瑜等二十六人领导车辆运输;由镇远侯顾兴祖等二十五人领导驴子运输。后运全部用车辆运输,有总督官二人,分别是保定侯孟瑛、遂安侯陈英,他们率领骑兵一千,步兵五千护送。前运与后运共用驴子三十四万头,车辆十一万七千五百七十三辆,民丁二十三万五千一百四十六人,运送粮食达到三十七万石。明军北征之后,开平成为了明军运送辎重的一个中转站,大量北征粮食贮存于开平,当明成祖回师之时,还下令开平备御成安侯郭亮率军运粮前来接应。
    鞑靼阿鲁台虽然曾经在永乐八年被明成祖击败,然而经过了十几年的生聚教训,应该恢复了元气,其应战的军民大约为二、三十万。兀良哈三卫应战的军民到底有多少呢?蒙文史籍称永乐时期的兀良哈三卫兵丁为“六千”,这可能是蒙古民间流传的一个习惯数字,不是具体数字,从中也可以判断出兀良哈三卫的人口大约为二、三万左右。
    (四)明军出塞前后
    永乐二十年三月,明成祖率大军从北京出发,经过榆林,到达宣府以东的鸡鸣山。阿鲁台知道明军大举出塞,连夜逃遁。明军到达雕鹗堡,明成祖令朱荣率五千骑往前侦察。因为兴和已经被阿鲁台所破,明成祖将兴和守御千户移到宣府。当明成祖到达龙门时,边关的戍卒上报称,阿鲁台在撤退时遗留下二千匹马在洗马岭。明成祖下令宣府指挥王礼把这些马匹尽收入城中。
    明成祖下令户部以山西、河南、山东所运的六万余石的粮食贮存于山海,还下令户部再运二千石粮食贮于开平。明成祖特别重视开平的防守,他下令兵仗局运火药千斤到开平加强防守,还要求开平守将郭亮,把城外各个无险可守的屯堡全部迁移入城内,并且指示当鞑靼军队再来侵扰时,应当据城固守待援。其后,管理后勤的总督官督运粮食到达北征大军中,除了分给将士之外,剩下的全部运回开平备用。
    明军一路浩浩荡荡经龙门、云州、独石、偏岭、西凉亭、闵安、威虏镇、行州、威远川、开平、应昌向前。六月,明成祖得知阿鲁台派军南下进攻万全。经过分析,明成祖认为阿鲁台此举只是详攻,目的是为了牵制明军北上,故不予理会,按照原定计划继续前进。后来,明军到达阳和台时,进攻万全的鞑靼兵果然撤退了。
    (五)蒙古草原上出现了数十万人结成的方阵
    明成祖在途中下令各营将士行军的时候,不得擅自离开队伍十仗之外,违者处斩,其军官头目因管辖不力也要处斩。负责运送粮食的军民,不论行军还是宿营,都应该紧随大军之后,掉队者斩。
    明军扎营布阵时,大营(包括中军)在中央,左哨、右哨、左掖、右掖分别驻扎在大营的外面,直接听命于大营。
    明军的营阵,步兵在内,骑兵又在步兵之外,神机营更在骑兵之外,而神机营的外面是长围。长围各周长达二十里,明军平时只准在长围之内放牧与樵采,不准随便走出长围之外。
    明成祖到达应昌之后,认为应昌以北一带土地愈来愈平旷,因此应该结成方阵。数十万军民结成一个庞大的方阵向前推进,场面非常壮观。就连神机营、马队也要序列整齐,不容许参差错乱。
    应昌以北,就是昔日合赤温汗国的疆土。明军结成方阵前进,经过玉沙泉、答兰纳木儿河到达了杀胡原,全程达一千公里左右,一路上没有碰到任何敢于阻拦的鞑靼士兵。
    杀胡原在阔滦海(呼伦泊)以北,属于昔日合撤儿汗国的疆土。明成祖为了查明阿鲁台的确切位置,派出朱荣、吴成等率领精骑四处搜索。明军搜索的范围应该在周边三百里以内。连接呼伦泊向西延伸的克鲁伦河,是昔日别里古台汗国的疆土,明永乐年间,阿鲁台长期盘据在此。明成祖首次北征时,曾经与阿鲁台沿着克鲁伦河到呼伦泊一带反复追逐杀戮。鉴于上述原因,明军四处侦察的精骑肯定不会放过这一带。然而,阿鲁台为了躲避明军,早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