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军事 > 明朝 >

辽沈战争与清代通俗小说的宝物崇拜(2)

http://www.newdu.com 2018-01-15 中国文学网 佚名 参加讨论
小说还注意将英雄的坐骑赋予火器发射的功能。《说唐全传》第十九回也写尚师徒的龙驹风雷豹,头上有一综黄毛,将黄毛一扯即口中能吐烟。第二十八回写这马:“头呢像个马头,身上毛片犹如老虎一般,一根尾直像狮子尾一样,四个大蹄犹如铁炮头一般。顶上却有一个肉瘤,瘤上有七八根白毛,如银针一般硬的。若上阵,得胜便罢,若战不过时,就将那肉瘤上这几根白毛一扯,这马一声吼叫,口中吐出一口黑烟。那些凡马见了,便屁滚尿流,就跌倒了。真算是一匹宝马!”坐骑直接吐出烟火,人们眼见的只是烟雾,简便易行,战果却是即刻奏效。 
    当然,也不排除一些努力试图写出火器类宝物给大兵团带来杀伤的。如《说唐三传》第四十六回写樊梨花与杨凡对阵,收了金棋子后,杨凡以阴兵杀来,樊梨花将一个葫芦揭开盖,放出无数火鸦,把阴兵烧得无影无踪。《说唐三传》第六十四回写苏宝同与罗章交战,三十余回合不能取胜,他从教主金壁风祖师借来的神兽黑狮子发挥了威力:“那黑狮驹双蹄起在空中,鼻内喷出烟火。罗章两目难开,回马就走。三军烟得无处投奔,自相践踏。伸手不见五指。那火一发利害,大者车轮,小者炭火,飞来粘在身上,烧得焦头烂额,一万人马,去其大半。”[9]毋庸置疑,这一“怪兽喷火式”的描写,具有多重现实成因。而其中较为直接的民俗心理成因,就是明末清初战争中火器尤其大炮的运用,所给予人们心理的深刻印象和持久记忆。 
    然而不难看出,清代通俗小说作品的叙事重点还在于以少总多,虚写胜于实写,结局重于过程刻画,往往偏重在以辉煌的结局强调宝物的威力,而缺少一种战争工具本身的技术性的展示。这是因为,体现明末辽沈战争记忆的通俗小说,其创作者并无先进的科技意识,他们只不过道听途说地了解到一些火器运用于战争的实际威效,而并不真正关注具体操作过程和操作者的素质,小农意识的封闭和平民心理想象,容易把事情简单化和理想化了。由于实际参战者很少生还,幸存者又难于与小说家接触,小说家们把战争想象得如同道士作法一般操作简单,战争工具也用不着去人为地改进、更新、维护和操作训练。许多只有在实战中才会总结出的细节关键之点,几乎都无一例外地被忽视了。通俗小说只重视具体征战上个别性的结局,将宝贝兵器视为百试不爽的万能法宝,也极为形象地状写出人们受到时代、观念积习的限制,在战争工具想象和实战中先进兵器期盼方面的局限性。可以认为,文学想象与现实进取之间并非绝然没有联系,以这种简单化理想化的阵上宝物叙事,怎能在先进武器的实战运用上迈出应有的前进步伐?其虽然曲折反映了人们的愿望,但不过是廉价而热闹一时的感官刺激,缺少深刻的历史反思。 
    这一缺憾,直到进入到19世纪的俞万春(1794-1849)写《荡寇志》才开始部分地予以填补。他把真正意义上的火炮描绘到小说世界中。小说第一百一十七回写了“飞天神雷”的准确度。说是慧娘“会勾股算术,算那雷子落处,远近尺寸,不爽分毫。前日白瓦尔罕用火鸦,亦是此术。不然,那火鸦如何都落到竹笆上,不飞到别处去?”[10]火炮的射程和准确度,才是杀伤力大小的关键,这种认识昭示了时代的进步和外来先进科技意识对于小说的渗透,于是小说所关注的也就不是那种小打小闹的法术和斗法之争了。 
    三、兵器想象在清代民间心理中的嗣续传播 
    何以明末清初巨大威力的火炮,在晚清之前的小说中被宝物幻想所折映,其威力表现受到遏制,而渗透进了大量法术为主的成分?这不能不从女真贵族入主中原后,其特定的心态和相关政策上找原因。 
    清代终始,满汉民族矛盾,一直或明或暗地存在着,面对人数众多的被统治民族——汉族,满清统治者一直不敢放松警惕。因此,虽然从统治者的角度看,拥有利器火炮是有利于巩固统治的,但因为更多的顾虑,却并未付诸实施。 
    首先,宝贝兵器想象是一种内心情绪的宣泄、抒发。明代皇帝大多比较懒,大权旁落于宦官内竖,丞相专权如严嵩,之所以权倾朝野,都与皇帝不理朝政有关,言论相对自由,文人可自由结社,像海瑞这样竟敢朝廷上直面批评皇帝;而清朝皇帝则大多勤政,他们毫不疏懒,意识形态上的统治则自然要严厉得多。如雍、乾年间文字狱之严酷,简直无以复加,文人结社之类不仅没有推行,实际上根本是想也不敢想。汉族文人即使辛辛苦苦通过科举踏入仕途,也大多数得不到真正重用,功业宏愿难于实现,于是内心郁结只好变形地抒发出来。叙事文学的宝物想象和神幻虚构的繁盛,即其一也。 
    其次,清代统治者以白山黑水间女真族的骑射为长项,虽然明兵运用的先进的火炮之类的火器,在明清辽沈战争中让他们一次次吃了大亏,但他们深心里依旧不愿意发展火器,因为如果火器发展起来,那些他们认为文弱的汉族人(人口占绝对优势)也会随之掌握,北方满族的骑射优势就会相形见绌,发挥不出来,在他们看来,毋宁继续保持满族骑射一统天下的局面。朝廷还组织蒙古首领们来参观大炮的威力,使其恐惧而心悦诚服。据陈康祺《郎潜纪闻二笔》载:“福文襄王总制云贵,值南掌国贡驯象四,并言被交阯诸国劫掠,无御敌器,以馀象一求予巨炮。文襄檄谕,以国家法制森严,赏赉有节,兵火利器,不容妄求,还其象,不予之炮,上讳之。” [11]可见清廷是多么忌惮火炮等先进兵器的“外流”。 
    因此,对于“红夷大炮”、各种火炮“大将军”的深刻记忆,在清代中期就变得愈益遥远。但是,那些中原和南方的汉族文人却终究还是无法彻底忘记,这些被压抑心底的“种族无意识”在承平日久的清代中期,禁不住又时时焕发出来,需要在神怪想象中得到部分的满足。小说中的形形色色宝贝兵器意象和斗宝场面,也就被不约而同地赏爱。 
    其三,也不排除,一些满族的有识之士,还是时不时地谈论先进火器,期盼走向富国强兵之道的,这给予小说创作者以不可小觑的启迪。如道光年间满族人奕赓《佳梦轩丛著》还在津津乐道于火炮,但是以占有为自豪,并未具体写其实战中的威效:“本朝军械火器最利,其大者有武成、永固大将军,炮重七千斤,红衣炮重五千斤,神威大将军重三千八百斤,神威无敌大将军重三千斤,神威将军重四百斤,神功将军重一千斤,冲天炮重三百斤,又有九节十成铜炮、铁心铜炮,得胜铜炮、发熕铁炮、子母炮、严威炮、奇炮、龙炮、台湾炮、行宫信炮、抬炮、回炮、迅武大神炮、宣武大神炮、绥武大神炮、耀武大神炮、成武大神炮、常胜威远炮。又有御制金龙炮,长五尺八寸,重三百斤,食药八两,子重一斤。御制制胜将军铜炮,长五尺,重五百斤,食药一斤半,子重三斤。御制威远将军炮,又有浑铜炮。”[12]何以这些大炮屡称“大将军”?应当说,这是对战争中决定力量的最高评价——古代重将不重兵,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兵卒多少在战争中往往忽略不计,而将才则不可或缺。类似这些统治者的民族心理,必然会触动一些汉族文人,使他们诱发和强化宝物幻想。 
    正是在这样一些民俗心理的支配下,深层意识中,清人的兵器崇拜意识,就有如水中的冰山,经常要露出水面一部分,还往往采取变化的形式和观照外部世界的眼光。陈其元《庸闲斋笔记》称:“英领事阿查里言:伊前年从军往征一属国,所统之师船兵力不厚。惧一时不能制胜,乃造千斤重炮子十余枚,至其国之海边,夤夜用人扛抬上岸,行十余里,散置之地。归船,乃发空炮数十声。次日,其国举兵拒战,行至中途,见炮子,惊其大,且讶其击至十数里之远,以为不能抵敌,遂遣使乞降。于是宣布威德,取成而还。其实伊国本无此大炮,亦并不能制此大炮也。兵行诡道,外国亦然。”无疑,这一心理的生成,早在对于明末战争的感受和最初的回忆思考之中,就已经形成了。
    作者:刘卫英 
    [参考文献] 
    [1] 张廷玉,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2264-2268. 
    [2] 南炳文,等.明代文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24. 
    [3] 李国祥,杨 昶.明实录类纂[M]. 武汉:武汉出版社,1991:1100-1101. 
    [4] 阎崇年.明亡清兴六十年[M].北京:中华书局,2007. 
    [5] 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M].北京:中华书局,1977:1476-1477. 
    [6] 孙文良,李志亭,邱莲梅.明清战争史略[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 
    [7] RayHuang. The Liaotuang Campaign of 1619[J].Oriens Extremus,1981,(28):30-54. 
    [8] 侯忠义.中国古代珍稀本小说[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6.780. 
    [9] 佚名.薛丁山征西[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310. 
    [10] 俞万春.结水浒传[M].长沙:岳麓书社,2003:433-435. 
    [11] 陈康祺.郎潜纪闻二笔[M].北京:中华书局,1990:539. 
    [12] 马学良.中国近代文学大系[M].上海:上海书店,1992:215.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