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军事 > 明朝 >

明帝国——中国海权的悲哀(2)

http://www.newdu.com 2018-01-15 春秋战国社区 佚名 参加讨论
在经济思想上 进步也是显而易见的。宋帝国的统治者们在经济上是“重农”的,但是他们并不“抑商”,并且在长期的对工商业成功的管理中,发现到工商业在经济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发展工商业可能带来的巨大利益。比如,神宗曾说:“货泉之利,欲流天下通有无”;熙宁五年,在给发运使薛向的诏书中也提到:“东南之利,舶商居其一”。所以,政府在政策上放弃一贯的抑商作风的同时,渐渐开始抛弃“重农抑商”的思想,形成了近似于近代西方重商主义的重视和扶植工商外贸事业的思想和相应的政策,比如神宗就曾否决过增加商税以弥补财政亏空的建议。尽管这些思想和近代西方的重商主义还有许多不同,对传统也没有从理论上根本地抛弃,但是,进步是不言而喻的,因为他毕竟走出了对传统小农经济思想否定的第一步,我们甚至可以说宋帝国诸帝的统治是接近于商人政治的。
    由此,我们看到,宋帝国给其继任者留下的是笔宝贵的财富。而其继任者——元帝国的统治者们也确实享受到了这笔遗产带来的好处,虽然这个继任者由于其他问题上的不当处理导致了王朝短命,但这笔遗产的价值还是被发现并利用了。
    明帝国错误的政策
    尽管元帝国成功地继承了宋帝国的这笔遗产,并把它发展之后留给了明帝国,但是,显然明国的统治者们不想或不会利用它。这里我想主要提两个人,一个是朱元璋——明帝国的开国皇帝,一个是朱棣——一位被认为是帝国第二次创业者的皇帝。
    朱元璋,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具有贫民背景的皇帝。虽然我们必须承认他在自己的任期内,在对稳定社会,巩固统治上的确有所成效,但是,也不得不说他的治国思想实际上是很落后的。这一点我们不难从他的出身和生平找到答案。因为很容易理解,对于一个出身于社会底层的他而言,是很难接受到当时最先进的治国理论的熏陶的,而由于他是个贫农,并没有接触过工商业的经营管理,所以在他有限的实践中形成的治国思想就只能是趋向保守,所以他不可能接受重视工商业和鼓励对外贸易的思想,因为这种思想和他所能接受的消极的保守的小农思想和“重农抑商”主义从本质上就是矛盾的。
    对于他的错误,在这里我只提三个对中华海权影响最直接的三个:海禁,朝贡贸易和消极的对外政策。
    对于海禁,在任何一部明帝国断代史或通史的明帝国部分都是要提到的。这个政策是作为对付沿海倭寇侵扰的一个消极的防御性的政治和军事措施而被采纳的。因为元帝国末期,由于中央政权控制力的下降,导致了在打击日本海盗方面的被动局面,并最终成为明帝国的一大祸患。其实,水师曾经是被朱元璋看重的(早在起义期间,他的水师还和陈有谅的水师见发生了世界历史上第一次热兵器海战),甚至他还一再强调加强水师建设,到1372年他还要求浙江福建水师建造660艘远洋战舰,然而他始终没有真正懂得水师的重要作用,在海防中,他不是将他们向前代一样作为一直有利的进攻利器和主要力量使用,而是仅仅将它们作为一只防御性力量和辅助性力量使用,在派出了几次小规模的征伐后,就再也没有真正的利用过他们。在此同时,他颁布了一项要命的决定——“海禁”。他将一切私人的航海活动视为违法,强制迁移了一些沿海居民,甚至于1394年发布了“禁止使用外域香料和外域货物”的禁令,并在海岸上建立了一堆没有什么作用的堡垒,将原先一些充满活力的沿海地区变得死气沉沉。这样的做法,并没有真正解除倭患,反而是它更加严重。对于江浙福建这些盐碱地来说,这里的居民最好的生计无疑是经营海洋,而朱元璋强令他们放弃他们的活计,却又找不到更好的哪怕是与之相当的职业让他们谋生,就使得这些无业者成了海盗们最好的新成员。所以,实际上,在被称为“倭寇”的海盗中,真正的日本人仅仅占到20-30%,而中国人却占到了70-80%。甚至于后来产生的几个比较麻烦的海盗团伙,其头目基本都是中国商人,比如曾显赫一时的大海盗王直,我们有理由说十五世纪中国沿海海盗的盛行部分要归因于朱元璋自己的消极政策。
    朝贡贸易,同样是朱元璋的一项发明。自唐以来,就有南洋蕃国前来华朝贡的情况,到了宋帝国时期尤其发展了。但是,这些朝贡体制在宋元时期,是和对外贸易并行的两条体制,政府也不在对外贸易中夹杂太多的政治目的,对外贸易基本上被单纯地看作一种经济行为。虽然皇帝们也关心朝贡,但是并不打算将它们和对外贸易过多的牵扯,也不看重朝贡物品(因为在外贸中他得到的更多,付出的代价也更小小),甚至规定市舶司将朝贡物品就地卖掉。这样,在宋元时期,朝贡实际上成政府为其臣民开拓市场的活动,在朝贡过后,两国同意通商,商人们便立刻去开垦和经营这些新市场,政府也在这里得到了他想要的——金钱和威望。而这种威望反过来又保护了贸易的进行,两者成为共生的两项事业。
    但是,朱元璋却始终把对蕃国的贸易视作一种赏赐,并将它同政治过多的联系在一起,在他决定海禁之后,又“创造性”地将对外贸易纳入到他的朝贡体制中来。这种新的对外贸易体制下,纯私人的贸易被禁止,一切都和政治扯到一块了。而且这种“贸易”实际上是没有效益并且是低效率的,中国的富有创业精神的航海家们的作用无法再得以充分发挥(虽然他们中的一些人转而求助于海盗事业),中国沿海经济的活力被一定程度上束缚了,经济变革的进程也被无情的阻碍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