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帝国,是自北宋帝国败亡以后,唯一的由汉人建立的统治中国本土的中央王朝。不可否认,在经济领域和文化上,这个时期确实充满活力,并体现了时代气息,所以,在明时期以及近代,明帝国被认为是中华帝国后期汉人复兴的伟大时期。 然而,在治国理论和统治实践上,明国的皇帝们实际上是十分保守甚至是历史性的倒退。正是他们落后的治国理念和消极的政策,埋葬了中国人几百年来开拓出来的海权,更使得中华帝国错失了步入近代社会的绝佳时机。其影响是深远的,因为到了十九世纪,这个曾经是世界第一的航海强国却已经无力保卫自己的海疆,并最终沦落到殖民地的悲惨地步。 宋帝国的丰厚遗产 在讨论明帝国葬送中华海权前途之前,我以为应该好好理解一下宋帝国遗留下来的宝贵遗产,因为,抛开宋帝国在对外政策上太过软弱不看,在航海事业和海权开拓上,这个政府是卓有成效的! 和前代王朝不同,由于经济的发展,宋帝国的统治者们,在对待手工业和商业方面,他们是积极的,并且在治国实践中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不论是在技术层面,制度层面还是思想领域都是如此。 在技术层面上 到宋帝国时期,中国的航海技术已经日臻完善。应该说中国的造船技术一直以来就是发展迅速的,在三国时,海船已经是“长二十余丈,高去水二三丈……可载六七百人,装货物万斛”的水平了。到宋时期,又有大的发展,海船仍然沿袭平地船传统,已经广泛使用多桅多帆技术,舵技术,船尾纵帆(三角帆技术),活动主桅技术,水密隔舱技术,并且掌握了石灰浆涂缝技术,船体也由坚实的船板以大铁钉铆牢建成,结构坚固,吨位大(长二三十丈的海船已经很普遍),抗风力强,抗沉性强,适航性好,航速甚至达到四节。而且由于指南针及罗盘的使用,使得航海的安全性更加提高了。 由于自宋以后,中国的造船业再没有什么大的发展,所以,之后郑和舰队的造船技术基本上可以说和宋时期相去不远。而据《明史》记载,郑和宝船“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这里我以为“广十八丈”不可理解为“宽十八丈”,而应是“宽十到八丈”因为对于一条长宽比近2:1的船来说,适航性是很值得怀疑的,也很难达到四节的航速。由此看来,再技术上,宋帝国的遗产的确是很丰厚的,可以说没有这些技术储备,之后的郑和远航是不可能的。 在制度层面上 宋帝国实行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互市舶法”。这里我将这个做一个重点来介绍。基本上,宋帝国对于对外贸易的管理是相当成功的。对于进口货物,首先到官署登记,缴纳一般大约百分之十的入口关税(最高不超过百分之二十),之后再流入市场(当然开始的时候仅允许在管定地点贸易,但是不久之后就放弃了这些限制)。为此,宋帝国在建国之初在广州,明州和杭州设立市舶司,后来推广到泉州,密州板桥等广大地方。商人出关,也要先到当地市舶司详细登记此次出航所带的人员,货物内容数量,航行方向,航线以及出航时间,之后领取官方发放的“引”作为许可证,并要求在航期内回港登记。 对于对外贸易,政府实际上是鼓励和扶植的。为了招徕外商,政府甚至允许有条约的国家商人进入内地经商贩运,并着市舶司“给防船兵仗”(宋帝国有一支很有战斗力的沿海水师),以保护外商安全。对于本国商人出海经商,政府同样给予鼓励,如《宋史.食货志》记载:“……贾人入高丽,赀及五千缗者,明州籍其名,岁责保给引发船…… 当然,宋政府对对外贸易也是有严格监控的,以防止其出轨,危及统治。在制度上,宋政府对于出口货物有几项禁令,基本目的是防止战略性资源外流到敌国手中,比如铁和兵器是严禁带往海外的,对进口货物也有一些是禁止入境的。同时政府严厉打击走私和偷渡行为(这些事情也都是由沿海水师完成的),这些行为是要受到严厉的刑罚制裁的。但是这些政策还是很有度地被执行的,没有干涉正常的贸易,可以说,对于对外贸易,政府总体上是让其自由发展的,只要不做出危及或可能危及统治的事情。 这些措施,一方面保护了正常的对外贸易,使得沿海经济和航海事业,大片的商业殖民地建立起来了,并且在印度洋,以及太平洋西部,中国掌握了实际意义上的海权,虽然政府没有在这些地方设立督府或派驻军队。 另一方面,政府在这些活动中得到了利益。经济上,政府的收入明显增加了。《宋史》记载:“皇佑中,总岁入象犀,殊玉,香药之类,其数五十三万有余,至治平中,又增十万”,又载“……是年,杭,明,广三司市舶岁收钱,粮,香,药等五十四万一百七十三缗,匹,斤,两,段,条,颗,双,粒,支二十三万八千五十六缗,匹,斤,两,段,条,颗,双,粒。”可见收入颇丰,到南宋时期,工商市舶收入居然占到政府财政的三分之一。 同时,这些活动得到政府的监控,在有序的发展,给政府带来利益的同时,又不会危及统治,政府和私人都得到了好处。此外政府的威信在海外得到传播,朝贡继续发展了,对宋作为中央帝国的地位,在国际上被也越来越多的蕃国承认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