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万平方公里国土的沦丧——沙皇俄国对中国大片领土的攫取 16世纪中叶的俄国还是一个未出乌拉尔山的欧洲内陆大公国,对中国的了解也只是从《三海旅行记》中略知一鳞半爪,只知道在东方还有一个富饶的国度,但中国正确的位置及怎样到中国去,俄国人还一无所知。 作为内陆国家的俄国在不断的对外扩张中深感出海的重要性,于是在伊凡四世统治时期数次为争夺黑海、里海的出海口而发动战争,但最终一无所获。西进的失败,使他在统治末年将侵略的矛头对准东方,开始寻找富饶的中国新在,在这一过程中,他们迅速向东扩张。17世纪中叶,武装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和贝加尔湖以东地区。沙俄的侵略行径,遇到中国军民的抵制和反击。1689年,中俄两国经过平等协商,订立了《尼布楚条约》。1727年,中俄双方又签订了《布连斯奇条约》。这两个条约规定了两国东段和中段边界。东段以外兴安岭至海、格尔必齐河和额尔古纳河为界,肯定了黑龙江流域和乌苏里江流域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中段以西起沙宾达巴哈、东至额尔古纳河(这段边界目前大部分为俄蒙边界)为界。清代我国的西部疆界在巴尔喀什湖。自18世纪初叶起,沙俄侵略者不断侵占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我国领土,相继吞并了西部哈萨克和北部哈萨克。东部则侵犯庙街和库页岛等地,之后又继续入侵我国黑龙江流域。1854年1月,沙皇尼古拉一世批准了俄国东西伯利亚总督穆拉维约夫提出的“武装航行黑龙江”计划。5月,穆拉维约夫率领舰船70余艘,运载俄兵近千人,不顾清政府的抗议,强行越过石勒喀河中俄边界,闯过雅克萨、瑷珲等地,横穿中国领土两千多公里,并在黑龙江下游阔吞屯(沙俄称马林斯克)等处屯兵筑垒,实行军事占领。1855年5月,沙俄再次武装侵入黑龙江,并迁来大批“移民”,在左岸强行建立俄国居民点。1856年末,沙俄竟肆无忌胆的将霸占的我国吉林三姓(今黑龙江依兰县)副都统所辖的黑龙江下游地区和库页岛划为它的“滨海省”,设首府于庙街(沙俄改称尼古拉耶夫斯克)。1857年,穆拉维约夫派兵向黑龙江中、下游推进,在瑷珲城对岸屯驻。 由上可知,沙俄利用清政府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内忧外患的时机,利用它和中国接壤的有利条件不断的蚕食着中国,并把进一步侵占的目标指向了黑龙江以北和乌苏里江以东以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而这些目标随着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签订的如下条约使沙俄完全得逞了。 (一)《瑷珲条约》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1857年12月30日,英、法联军攻下了广州,并很快成立了控制广州长达三年之久的傀儡政权。但仅仅占领广州并非是侵略者的目的,1858年4月,英、法军舰16艘又联合北上以进犯天津、威胁北京谋取更大的侵华权益,乘此机会,侵华成性的穆拉维约夫于5月率领兵船多艘驶至瑷珲,向清朝黑龙江将军奕山提出俄方拟定的条约草案,宣称以黑龙江为界,黑龙江以北的中国领土归属俄国,如果不从,俄国将联合英国对华作战。奕山辩驳说,中俄边界在格尔必齐河和外兴安岭,早经中俄《尼布楚条约》明文规定,无从更改,只有乌第河未经定界,有待议定。双方交涉时,俄国兵船鸣枪放炮,以武力相威胁。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奕山曾作为靖逆将军前往广州抵抗英军,结果大败而逃,这次又被沙俄的炮舰政策所征服,5月28日,奕山在瑷珲被迫同穆拉维约夫签订了不平等的中俄《瑷珲条约》。条约的主要内容是: (1)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6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划归俄国,仅在瑷珲对岸精奇里江(今俄国结雅河)以南的一小块地方(后来称江东六十四屯的地方)仍保留中国方面的永久居住和管辖权; (2)乌苏里江以东的中国领土划为中俄“共管”之地; (3)原属中国内河的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此后只准中、俄两国船只往来,别国不得航行。 通过该条约,沙俄割占了中国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的6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正如恩格斯所说,俄国不费一枪一弹“从中国夺取了一块大小等于法德两国面积的领土和一条同多瑙河一样长的河流”。(《俄国在远东的成功》。《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页662)。原属中国的乌苏里江以东约4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划归中、俄“共管”,这实际上不过是沙俄正式吞并这一地区的过渡而已。 按照清朝当局事先给与奕山的命令,奕山根本无权与俄国人订立这样的条约。因此,清政府没有批准《瑷珲条约》,并对奕山等人予以处分。但沙俄却无视条约是非法的,擅自将瑷珲北岸的海兰泡改名为“报喜城”(即布拉戈维申斯克)。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特颁嘉奖,以表扬侵略签约“有功”的穆拉维约夫,同时晋封穆拉维约夫为阿穆尔(即黑龙江)斯基伯爵。 (二)中俄《北京条约》 当《瑷珲条约》签字成立的时候,俄国公使伊格纳季耶夫正和美国公使华若翰一起,以“调停人”的身份,配合英、法的军事行动共同讹诈清政府。6月13日,俄国首先诱逼清政府签订了中俄《天津条约》。在此后的日子里,伊格纳季耶夫一方面以“调停人”的身份周旋于英、法侵略军与清政府之间;一方面干着偏袒英、法,出卖中国情报的罪恶勾当。当僧格林沁专守大沽,尽弃北塘防务的时候,是伊格纳季耶夫向英法联军提供了北塘未设防的情报,最终英、法军舰30余艘,由“俄夷引路,占据北塘”。(《筹办夷务始未》咸丰朝卷55)9月22日,咸丰皇帝带领后妃和一批官员仓皇逃往热河(今河北承德),留下其弟恭亲王奕负责议和时,又是伊格纳耶夫向英、法联军提供了有关情报和北京平面图。当英、法联军焚毁了圆明园,扬言炮轰北京城,捣毁皇宫时,恭亲王奕乞请俄国公使从中斡旋,伊格纳耶夫趁机提出了以解决俄中边界作为他调解的先决条件。10月24日、25日,奕在英、法武力逼迫和俄国外交挟制下分别同英、法交换了《天津条约》批准书,并签订了中英、中法《北京条约》。月底,伊格纳季耶夫自称“调停有功”,并以帮助镇压太平天国为诱饵,向奕提交了一份新的中俄条约草案和俄国单方面绘制的东部边界地图,逼迫奕“一字不能更易”地接受,否则“兵端不难屡兴”。在俄国武力威胁及其公使外交讹诈、诱胁下,11月14日,奕被迫签订了不平等的中俄《北京条约》。其主要内容除迫使清政府承认《瑷珲条约》外,还规定: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