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军事 > 明朝 >

努尔哈赤无奈的辽东小城——宁远(7)

http://www.newdu.com 2018-01-15 中华网 佚名 参加讨论
这个大头目是否是努尔哈赤,我们不得而知,史学界也一直有争论,但努尔哈赤在此后患病并于当年八月世却是事实。明史上载:“我大清初解围,分兵数万略觉华岛,杀参将金冠等及军民数万,崇焕方完城,力竭不能救也。”就是说,金兵在攻打宁远惨败后,分兵攻打觉华岛,并取得了胜利,总算挽回了些面子。
    自努尔哈赤兴兵以来,明朝一败再败,失抚顺、丢沈阳,政治中心的辽阳陷落,军事中心的广宁亦易手,辽东总兵张廷胤、大将杜松、刘綎、袁应泰、张铨等或被阵斩, 或自缢,杨镐、熊廷弼、王化贞正在狱中,都成了努尔哈赤的手下败将,八旗兵的铁骑已令明朝的边将们闻之丧胆,而袁崇焕却以极少的兵力打退了十三万八旗铁骑的围攻,创造了一个惊天的奇迹,尽管这仅仅是守住了一座城的奇迹。一时间,袁崇焕成了传奇般的人物,他被升为辽东巡抚,加兵部侍郎,世袭锦衣千户。
    而胆小如鼠的高弟,因不派一兵一卒增援宁远,被罢官撤职。
    四、点评 
    袁崇焕取得胜利的原因
    1、榜样的力量
    还是那句老话,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宁远之战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最根本的原因是袁崇焕为全城军民树立起了一个光辉的榜样。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洵即苏轼的爸爸在一篇叫《心术》的文章中说:“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袁崇焕做到了这一点。他能以义使士怒。他为官清廉,大公无私,急国家之难,谋一方平安,为了国家和一方百姓,他置个人安危于不顾,这就是他的义。这个义在阉党横行,朝政日非的情况下尤为珍贵。战役未打响之前,宁远城的军民在袁崇焕春秋大义的召下,已是同仇敌忾,所有人都抱着誓死一战与宁远城共存亡的气慨,袁崇焕的义已在人们心中筑起了成一座牢不可破之城,是真正的众志成城。这座精神之城要比宁远城坚固千倍万倍。
    苏洵在心术一文中还说:“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游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面对十三万八旗铁骑,袁崇焕毫无惧色,史载,当八旗大军兵临城下时,袁崇焕正在与朝鲜国使臣在一起谈天,就听一声炮响,袁崇焕微微一笑若无其事地说:“贼至矣。”朝鲜使臣当时吓得脸都变了色。袁崇焕却谈笑风声,如同往常。危难关头,领袖人物的一个动作,一个微笑都会对部下产生极大的效应,袁崇焕的表现对安下军心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2、红夷大炮的力量
    苏洵在《心术》中还说:“凡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持,无所顾则知死不足惜,有所持则知不至于必败。”
    袁崇焕的用兵之道,对苏洵的这句话作了非常精彩的诠释。袁崇焕的义激励着将士们,使之置生死于度外,这叫无所顾,将士们死都不怕了还有什么顾。而红夷大炮足以让人们看到胜利的希望,这叫有所持,也就是有了依靠,知道不至于必败。
    从孙承宗编练的标准车营资料分析,明朝的火器在当时是很发达的:
    全营兵力:步兵3200人,骑兵2400人,辎重车夫512人;
    各级军官,侍从,传令,杂役515人;共计官兵6627人。
    装备火器:枪1984枝。其中鸟铳256枝3眼枪1728枝。6627÷1984=3.3人,平均每三个人就有枪一支。
    大小佛朗机共256挺,各种火炮88门。其实佛朗机也是炮,加起来就是344门,
    6627人÷344=19人。平均19人就有一门炮。
    这些火器当时的宁远城应当是齐备的,除此之外,又多了十一门红夷大炮。红夷大炮是从葡萄牙人手里购来的,共三十门,有一门在试炮中炸了膛,剩下二十九门,十八门留在了京城,其余十一门都配给了宁远,可见朝廷当时对辽东战事的重视。
    袁崇炮将这些火器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他对火炮手的训练非常严格,在他的督促下,这些火炮手的技术相当高操,据说能够平射,也就是说,对近距离的敌兵仍然能发挥作用。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