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军道袁崇焕更不能容忍,他不顾官职卑微,与经略大人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他上书抗言:“锦、右动摇,则宁前震惊,关门亦换保障。今但择良将守之,必无他虑。”但高弟不听,坚持撒军于关内,袁崇焕说:“我宁前道也,官此,当死此,我必不去。”高弟也奈何不了他,只好任之。 袁崇焕并没有因为抗阉党之命而倒霉,相反,却在两个月后被提升为按察使,升至了正三品。袁崇焕的升迁起码能说明两个问题,一是魏忠贤的势力不像有些史学说得那么厉害,正直的官员在朝廷中还有着相当的力量,二是如果他的势力真那么厉害,那就说明在抗击女真的问题上,魏忠贤还是比较积极公正的,同时也是有些肚量的,起码,他并没因为袁崇焕反对他的亲信,搞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高弟尽撒关外守具的消息传来,努尔哈赤心花怒放。数十万军民大逃亡,必定会抛下大量物资,八旗兵过去捡,然后往回运就是了,这简直就是天上掉馅饼。再有,高弟尽撤关外军后,宁远便成了一座孤城,区区宁远,攻之易耳。经袁崇焕的几年经营,宁远城十分富饶,夺下宁远城一定会大有收获。于是努尔哈赤于正月十四,率八旗铁骑,号称二十万大军浩浩荡荡扑向了宁远。 三、血战宁远城 1、惊心动魄的第一天 宁远即今天的辽宁兴城将永远地和一个大英雄的名字连在了一起, 这个大英雄就是袁崇焕。 明史上载:“袁崇焕,字元素,东莞人,万历四十七年进士,授邵武知县。为人慷慨负胆略,好谈兵。遇老兵退卒,辄与论塞上事,晓其陒塞情形,以边才自许。”他是一位真正的清官,出生于“终岁拮据”的家庭,深知民生疾苦。他的堂叔袁玉佩和亲戚林翔凤为官廉洁,深深地影响了他。因此,走上仕途后的袁崇焕,同样清廉自守,关心民生疾苦,是个难得的好官。《乾隆邵武府志》说他在福建邵武县任县官时“明决有胆略,尽心民事,冤抑无不伸”,“矫健有力,尝出救火,着靴上墙屋,如履平地”。注意,这句话一是说他矫建有力,二是说他穿着靴上房,如履平地,这说明他有武艺,甚至有点像武侠小说里的侠客。 他是位典型的儒家君子,有着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他淡于钱财操 守高洁,疾恶如仇:任邵武知县期间,不贿上,不欺下,不贪吝。他升为监军时,曾问心无愧地对天启皇帝说:“臣自为令至今,未尝余一钱以负陛下。”后来他的官做大了,但仍然是“第宅肃然,衣食如故”,“家亦无余资”。廉生威,他的操守令其部下为之折服,这是他能够成为关外军领袖人物的最根本原因。 因政绩突出,官声良好,天启二年经御史侯恂奏请,袁崇焕被提拔为正六品的兵部主事,成为“国防部”中的一个要员。史载袁崇焕在兵部其间,突然不见了。兵部走失了一个大员,人们无不十分惊讶和奇怪,遍寻京城内外却不见踪迹。他上哪去了呢?原来,他独自一人到了被熊廷弼和王化贞丢弃的关外,考察山川地形去了。回来后,他将考察结果汇报给了顶头上司东阁大学士兵部尚书孙承宗。并慷慨陈词:“给我兵马钱粮,我一个人就可以担负起防守大任。”孙承宗壮其言,推荐他为佥事,监关外军。明朝佥事之分职都督佥事,佥事指挥使、知府卫指挥佥事,有正二品,也有正四品,乃至五品、六品、七品。有人说他被任命的是按察使佥事,那就是正五品,正六品提为正五品为以还算超擢?因为在正六和正五品之间还有个从五品,袁崇焕跨过了从五品,直接进入了正五品,当然是超擢。 袁崇焕接到任命,立即走马上任,并上书孙承宗,建议修宁远、锦州等。孙承宗完全赞同。袁崇焕先是命祖大寿率兵修筑,后亲自督建,经过一年来的昼夜苦干,宁远城峻工。 修复后的宁远城略呈正方形,城墙周长3274米,高8.88米,底宽6.5米,顶宽5米。墙顶外沿筑垛口,内修女儿墙。城墙基础砌青色条石,外砌大块青砖,内垒巨型块石,中间夹夯黄土。城墙四面正中各设有城门一座,东曰春和门,南为延辉门,西名永宁门,北称威远门。各城门上修筑高耸的箭楼,各门内侧沿城墙修有蹬道。四角高筑炮台,突出于城角,用以架设红夷大炮。城虽不大,却是异常坚固。 正月二十三日,八旗军兵临宁远城下,十三万大军将宁远城团团包围。攻城之前,努尔哈赤抱着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想法,派人进城劝降,《清太祖武皇帝实录》記载:“吾以二十万兵攻此城,破之必矣!尔众官若降,即封以高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