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怀英因为与弃疾交好,常常一起交游。两人经常到柳湖边闲逛,谈些经济时局方面的话题,党怀英比弃疾年长几岁,他身材矮胖,体肤白皙,脸庞因为白胖而显出几分痴憨和诚实的气质,他自认为见识不凡,总是滔滔不绝,神采飞扬地臧否人物,认为“三代以下,人心日坏”,如今更是礼乐崩坏,群魔乱舞,正是需要贤人站出来辅佐圣主,澄清宇内的时机。他口中的贤人不是别人,正是他自己,党怀英对自己期许颇高。弃疾对他却很是佩服,他被党怀英的见识和风采迷倒了,心中热切地想:“自己能有这么一个朋友,实在是幸运的事情,陪侍在他身边,自己也能得到不少裨益的呢!”而这正是党怀英对他抱有好感的原因,能有一个崇拜自己的小听众跟着自己,很能满足他这种小官僚阶层出身子弟的虚荣心。于是两人的关系似乎是更加的密切了,辛弃疾的脾性热烈,血气方刚,待人真诚,也没有什么功名利禄的观念。党怀英脾气温和,性格忧郁,多愁善感而且功名之心特别热烈,他们能够成为朋友实在是因为机缘巧合,时机恰当罢了。 弃疾一旦认定党怀英是自己生命中头等重要的人物,就仿佛起了恋爱一般的感觉,他这个年纪的孩子正是走出父母的关怀,寻找外面世界同性或者异性的友爱的时候。他每天很多时候都惦记着党怀英,一想到他温婉有礼的言谈举止,心中就生出了温馨的感觉,觉得自己在平日里不太注意收敛自己粗放幼稚的行为,于是开始刻意模仿党怀英的言行。人家看见这个小小少年装作成人的样子踱步、施礼和说话就觉得十分好笑。可是党怀英却不这么认为,他觉得两个人惺惺相惜,是真正的君子之交,有如当今的李杜。 在一个休息日早晨辛弃疾起床后,看到党怀英的床是空的,桌上留着一张纸条,上书一首杜甫诗《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辛弃疾推敲一番后,猜到党怀英是邀请自己同游亳州魁星楼,因为李白回复杜甫的诗“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是说李杜在兖州一同泗水泛舟,一同步石门、登尧祠、访范十、游甑山……携手同行,最后登上兖州城楼。辛弃疾飞快地出门,飞奔到距离柳湖书院不远的亳州城楼下。远远地已经看到党怀英正等在城门口,看到辛弃疾守约前来,他显得十分高兴。 两人携手登上魁星楼的最高层,放眼望去,城下是一望无际的绿色田野,涡河如线,曲折蜿蜒地流向远方。党怀英指点江山,意气风发,大声道:“江山如画,无异往日,然而人民离乱,疲于奔命,正是我辈为朝廷效力,纾减百姓苦难的时候啊!”弃疾大力点头道:“世杰兄所言极是,我们应当起而抗之,驱逐鞑虏,为大宋赵官家分忧!”党怀英愕然道:“幼安兄弟,如今大金鼎定天下,当今天子英明神武,正是我们为朝廷效力的时候,千万不要再说这等大逆不道的言语!”辛弃疾默然,毕竟刚才自己是说漏了心思,而党怀英的反应使他清醒地认识到他们不是一路人。不过失望归失望,他认为自己可以感染或者说服党怀英,然而党怀英在他心目中的形象到底还是大打了折扣。原来以他自己热恋的目光看到的那个完美的党怀英仅仅只是他自己的想象,这个人与其他同学一样是那么的热切于功名利禄吗? 党怀英似乎是看出了辛弃疾对他的不屑,急忙辩解道:“我不是为了功名利禄屈从金人,而是为了天下百姓才会出仕,要知道当今朝廷虽是异族人所建立,却也向慕汉化,重用儒生,正是我辈读书人出山的好时机。”辛弃疾回道:“难道你没有看到猛安谋克对中原百姓的侵夺欺凌吗?况且金人强令我华夏百姓辫发胡服,以胡变夏,衣服不合女真式样被杀者数以千万。言语文章中稍有不满,则以乱言罪处死。大宋立国百二年来以言获罪最厉害的也不过是坡老乌台诗案,坡老也不曾因之被杀。如果我们依然假装看不到文明和野蛮之间截然的分别,而去卖身投靠金虏,岂不是全无士人气节?”党怀英沉吟说:“国朝前期确有很多欺凌中原百姓、横行不法的人或事。然而当今圣上即位前受学于汉人文士韩昉,能用汉文赋诗作词,喜雅歌儒服。即位以后,尤勤于汉文典籍的学习,对女真旧制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废除勃极烈制度,改行辽、宋的汉官制度,设三师、三省。天眷元年,正式颁行官制及换官格,并确定封国制度,规定百官的仪制与服色,号为天眷新制。皇统五年,又颁行皇统新律,共千余条,大抵皆依仿大宋。朝廷汉化日深,重用儒生,不正是我们发出声音的好时机吗?”辛弃疾半晌无语,他暂时放弃了说服党怀英的想法,人各有志,至少党怀英现在把他当做知心好友,自己应该尊重他的选择。辩论到此时,已近午时,两人下得城楼,继续在城内繁华之处流连一番。 然而此后两人却不免起了争执之心,常常就仕金还是恢复失地进行辩论,这种争论最后往往没有结果,双方谁也说服不了谁,但是两个人都非常自负为自己是不寻常的人物,对自己期许很高,好像自己作出的人生抉择能改变历史发展方向似的。最后他们决定以蓍草起卦决定两人的仕途,结果党怀英如愿得到“坎”,辛弃疾得到“离”,八卦之中,坎居北方,离为南方。弃疾不得不接受党怀英仕金的决定,同时更加坚定了自己日后起兵抗金的决心。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