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军事 > 宋辽夏金 >

半部《论语》治天下:北宋开过宰相赵普如何治国(3)

http://www.newdu.com 2018-01-15 邹纪孟《书屋》 佚名 参加讨论
孔子讲:“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谁能想到,贵为开国元勋、当朝宰相的赵普,居然还会贪图这种种不义之财,甚至是蝇头小利呢! 
    赵普的“惴惴畏人之有功,而折抑解散之,以偷安富贵”(王夫之《宋论》),不止表现在对武臣,对文臣同样如此。赵普虽然提出了“重文轻武”的国策,可由于他自己“寡学术”,在那些满腹经纶的儒臣面前,总难免有点底气不足。由于赵匡胤有“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思想,对儒臣十分重视,这使小肚鸡肠的赵普很不自在,对那些由于学问比自己大而备受重用与宠信的大臣,便不免怀有嫉恨之心。
    窦仪,在五代那个乱世,是个难得的饱学之士,史书称其“学问优博,风度峻整”,历仕晋、汉、周、宋,主持或参与制定了宋朝开国后的一些重大制度,如刑制、科举考试制、礼制等,先后出任工部尚书、礼部尚书、翰林学士,深得赵匡胤的信任与器重。公元963年,赵匡胤决定改用一个新的年号,并明确指示宰相,这个新的年号一定要是以前历朝历代都没人用过的。宰相进上了“乾德”二字,其时的宰相正是赵普。几年以后,当发现西蜀的王衍曾经用过这个年号时,赵匡胤由此得出结论:“宰相须用读书人”,这无疑就是说,赵普不称职。
    赵匡胤其实早已有了要以窦仪取代赵普的想法: 
    帝……每嘉其有执守,屡对大臣言,欲用为相。及赵普专政,帝患之,欲闻其过,召仪,语及普多不法,且誉仪早负才望。仪盛言普开国元勋,公忠亮直,帝不悦。仪归,语诸弟曰:“我必不能做宰相,然亦不诣朱崖(按,朱崖,当时流放罪犯之地),吾门可保矣。”普素忌仪刚直,引薛居正、吕余庆参知政事,陶谷、赵逢、高锡等又相党附,共排仪,帝意中辍。(《续资治通鉴》) 
    窦仪被皇帝任命为宰相居然拒绝,对由此而引起的皇帝佬的不快居然感到庆幸,可见赵普势焰之逼人,以及陷害他人手段之凶狠!这年十一月,窦仪病逝,对此,赵匡胤感到十分痛惜,说:“何夺我窦仪之速也!”而对窦仪来说,则未尝不是件幸事,否则,是否可以避免灭门之祸,或者流放之苦(即“诣朱崖”),还很难说呢!
    《论语·阳货》记载了孔子与子张关于“仁”的一次谈话:“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号称以《论语》治天下的赵普又是如何呢?除了“敏”以外,其他四项,他一项也没做到。“赵普之为政也,廷臣多疾之”(《续资治通鉴》),“多疾之”,表明不满赵普、反对赵普的人不在少数,而这些人最后几乎都败在赵普手下。王夫之称赵普为“不仁者”,似乎并没有冤枉他。 
    四 
    赵普的“不仁”尤其表现在秦王廷美一案上。
    赵匡胤当上皇帝的第二年,他的母亲杜太后去世,临终前,将赵普召过来记录遗命。《宋史纪事本末》对此有详细的记载: 
    (太后)生五子,曰匡济、匡胤、光义、光美、匡赞。匡济、匡赞早卒……二年,太后疾,帝侍药饵,不离左右。疾革,召赵普入受遗命,且问帝曰:“汝知所以得天下乎?”帝曰:“皆祖考、太后之余庆也。”后曰:“不然,正由柴氏使幼儿主天下耳。若周有长君,汝安得至此!汝百岁后,当传位光义,光义传光美,光美传德昭。夫四海至广,能立长君,社稷之福也。”帝泣曰:“敢不如教!”后顾谓普曰:“尔同记吾言,不可违也。”普即榻前为誓书,于纸尾署曰:“臣普记”,藏之金匱,命谨密宫人掌之。 
    这便是宋朝历史上有名的“金匱之盟”,其中的光美,就是廷美,因避宋太宗的讳而改“光”为“廷”,德昭是赵匡胤的长子。
    杜太后对赵普十分信任,即使在赵匡胤当了皇帝以后,她还是称呼趙普为“书记”,常对他说:“赵书记多尽心,我的孩子还不太懂事。”杜太后临终时对赵普说:“尔同记吾言,不可违也”,无疑是将遗嘱执行的监督重任交给了赵普。受人之托,忠人之事。赵普是如何执行这个嘱托的呢?他在被罢黜宰相后,曾给赵匡胤写了封信,申诉自己的委屈:“外人谓臣轻议皇弟开封尹,皇弟忠孝全德,岂有间然!矧昭宪皇太后大渐之际,臣实与闻顾命,知臣者君,愿赐昭鉴!”这里所说的皇弟,就是赵光义。
    极有可能,赵普真的“轻议”过,只是不是在“外人”面前,而是向赵匡胤,“夫所谓’轻议’者,议于太祖之前也”(王夫之《宋论》)。“轻议”什么呢?只会是这位皇弟是否可以继承大位。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