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州战役结束后,宋军采取声东击西战术,“督战舰,声言顺流趋广州”,而实际上却向西取昭州,击破开建寨,“杀数千人,擒其将靳晖。”贺州陷落,使南汉北部防线被拦腰截断;西线守军又在宋军挥师南下的烟雾下,被打得猝不及防。宋军节节胜利,使昭州、桂州守将闻风丧胆,“昭州刺史田行稠弃城遁,桂州刺史李承进亦奔还。”宋军遂取昭州、桂州。军事重镇桂州的易手,竟然没有什么阻滞,恐怕胜负双方都始料不及。 第三步是摧毁岭南东部重要防线。宋军接着挥师东进,控制了连州(今广东连县)、韶州(今广东韶关)、英州(今广东英德)及雄州(今广东南雄)。韶州是南汉的北部重镇,又是都城兴王府北面最重要的门户。为保卫韶州,南汉都统李承渥领兵十余万,列阵于韶州城附近的莲华峰山下。南汉将威武的大象列于阵前,每只象背上坐着多名手执兵仗的士兵。这是岭南地区传统的作战方式,它的优点在于可以壮军威,体魄雄健的大象还可背负全副武装的战士杀入敌阵,并为其余部队开道。但宋军破阵有方。他们集中力量强劲的弩对准大象猛烈射击。惊恐和负伤的大象失去控制,四散奔窜,掉头逃跑的则踏入南汉军队的阵地。大象背上的战士可怜无助地纷纷滚落下来。趁南汉军阵脚大乱,宋军发动猛攻,很快击败李承渥军拿下韶州。这场决定南汉存亡的战斗,本应打得很艰苦,由于采取有针对性的战术,宋军迅速克敌制胜。开宝四年(971年)一月,雄州、英州相继易手,南汉北部防线全线崩溃。 宋军的第四步,也就是最后一个步骤,便是大举南下,直捣南汉巢穴。开宝四年一月,宋军来到距番禺仅100多里的马迳与南汉军对阵,这是南汉王朝组织的最后一次抵抗。南汉军在此部署6万将士,领兵的是宫女梁鸾真的养子郭崇岳和大将植廷晓。南汉军用竹木修起“栅头”,用以护卫营地和阻挡宋军。宋军则在马径的双女山上屯兵,居高临下俯视郭崇岳部。宋军频频派出游骑出阵挑战。郭崇岳本无将才,所率又多为来自韶州和英州没有丝毫斗志的残兵败将,一直坚壁自守不肯应战,日夜乞求神灵保佑。 大将植廷晓却不愿坐以待毙,一再劝说郭崇岳迎战宋军。开宝四年二月四日,南汉军与宋军终于摆开作战阵势。植廷晓率领前锋部队据水而阵,郭崇岳担任后援。开战不久,南汉军前锋挡不住渡水来攻的宋军,植廷晓兵败身亡;郭崇岳退回营地,继续坚壁自守。 南汉军依靠用竹木建筑的栅头以自保,有着致命的弱点,这个弱点被宋军所利用。潘美等组织了几千名丁夫,每人手持两把未点燃的火炬,抄近路悄悄来到栅头周围。在夜幕逐渐笼罩大地之时,骤然间万炬俱发,火光四起,南汉的军营变成一片火海。对手慌乱无措之际,宋军全线出击,大败南汉军,郭崇岳也在混战中丧命。 开宝四年二月五日,宋军兵临广州城下。刘鋹遣使军前求和不被接纳,下海逃亡的船舶又被宦官劫夺,只好“素衣白马”,出城投降。宋初岭南战争至此基本结束。不久,南汉残余势力也被消灭,宋朝统一了整个岭南。宋军的胜利,不但由于精心谋划、兵勇将强,也因为对手太弱,不堪一击。 二、刘鋹为何不肯称臣 南汉皇帝刘鋹不肯称臣,桀骜不驯,是宋太祖发动岭南战争的导火线。 岭南战幕拉开时,南方不属于宋朝的地区有两大块,一是南唐、吴越等臣属宋朝的东部和东南部地区;二是南汉管辖下坚持不肯臣服宋朝的岭南地区。宋朝大将潘美等早已布兵湖南,随时可以突入岭南。不久前,宋太祖亲征北汉无功而返,说明北汉暂时无法控制。因此,南汉是宋朝当时最适宜的打击目标。 刘鋹为何如此不留后路,自求速亡?是他昏庸无知、不顾后果,还是别有原因?如果南汉皇帝听从劝告,臣服宋朝,后果会有什么不同? 刘鋹作为一国之君确实非常不称职。在宋朝立国和发动统一战争时,刘鋹没有采取措施自立自强,相反,他的一系列国内政策导致南汉国的进一步腐败和衰微。他委政宦官、巫祝,自己继续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他听信谗言,剪除忠良;在宋军大兵压境的关头,还苛待守边将士,自毁长城。但刘鋹昏暴而不弱智,在某些方面不乏灵活机巧、审时度势的能力。太平兴国四年(979年)一月,宋太宗为即将出征北汉的将领设宴饯行。刘鋹几年前国破就擒,被解送京师,此时与座其间。他不失时机地取悦皇帝:“朝廷威灵及远,四方僣窃之主今日尽在坐中。旦夕平太原,刘继元又至。臣率先来朝,愿得执梃为诸国降王长。”太宗大喜,“赏赐甚厚”。 李煜劝刘鋹向太祖称臣的最后一封信中,三次提到刘鋹的“忿”:“足下非有不得已之事,与不可易之谋,殆一时之忿而已。”“愿修祖宗之谋,以寻中国之好。荡无益之忿,息不急之争”。“遏天下之兵锋,俟贵国之嘉问,则大国之义,斯亦以善矣;足下之忿,亦可韵⒁印!盵刘“忿”的是什么,信中语焉不详,目前只能依靠一些零星记载分析推断。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