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元五年海都进攻和林(亦称北庭)之事,前文已有叙述,这里不再赘言。至元六年(1269)春天,海都、蒙哥铁木儿和八剌三方议和,于是,三系后王相会于塔剌思河畔,召开忽里台。大会一致决定:划分三个汗国在河中地区的土地,其中三分之二归八剌,其余分属海都和蒙哥铁木儿;保持游牧生活方式,保护城市和乡村;三国相约共同反对拖雷系的元朝大汗廷和阿八哈(旭烈兀之子)的伊利汗国。这样,一个共同反对元朝中央政府的反叛联盟在西北形成。而海都的窝阔台汗国,成为这次忽里台的最大受益者。 平定阿里不哥之乱以后,元朝政府一直致力于消灭南宋,没有在西北投入更多兵力。但塔剌思大会强烈震撼了元世祖和元朝政府,于是决心调集重兵,进军中亚,这就是至元八年那木罕占领阿力麻里的那次西征。《元史》卷7:“[至元七年六月],赐皇子南木合(那木罕)马六千、牛三千、羊一万,赐北边戍军马二万、牛一千、羊五万。”这显然是在为出征调集军需。同年,世祖本人出现在称海,称海又称镇海,在今蒙古共和国西部哈尔乌苏湖附近,位于阿尔泰山脉东坡,靠近了窝阔台汗国的东境。世祖亲赴此地,显然是西行视师,由此可知,北平王的大军是至元七年(1270)从漠北出发的。至元八年(1271)元朝占领阿力麻里(新疆霍城)。因史籍缺载,我们不了解海都与那木罕之间在伊犁河谷发生了什么事,只知道1271年(至元八年)夏秋之际海都不在那里,而在河中地区。 现在让我们回顾一下河中地区发生的事情。塔剌思大会上,八剌以分得的河中土地不足以供养军队为由,和海都约定,由窝阔台汗国相助夺取伊利汗国位于阿母河西岸的呼罗珊地区,作为察合台汗国的领地。至元六年(1270)年初,八剌渡阿母河,占领大部呼罗珊,1270年夏天,伊利汗阿八哈与八剌会战于只涅平原,八剌大败,退回河中,1270年末驻冬于布哈拉。八剌因大败导致部属离叛,海都想乘机剪除八剌,故以兵援为由亲提大军西来,包围了八剌大营,当天晚上八剌死(一说惊惧而死,一说被海都部下谋害)。据与海都同时代的贾玛尔 喀尔施的《苏剌赫词典补编》,八剌死于回历670年底初,即1271年8月至9月之间。贾玛尔的记载可以和八剌入侵呼罗珊的过程相衔接,他当时又生活在叛王控制的喀什,因此可以信赖。这样就确定了在1271年(至元八年)8、9月间,海都在河中布哈拉城附近。海都率军西行显然与同年北平王进驻阿力麻里有关,从至元八年(1271)---十四年(1277)北平王占据原窝阔台汗国的腹心地带──伊犁河谷长达近六年、而海都一直都无可奈何的情况来看,这支元军的实力足以威胁两个叛乱汗国的生存。只是我们还不能了解海都是不敌而退,还是以消灭八剌为由主动西撒的。 由于虞集《高昌王世勋碑》错将发生于至元二十二年(1285)的都哇围困火州之事记在至元十二年(1275),故而学界对至元八年──十四年(1271—1277)之间的历史的认识有很大不同。这一时期的实际情况是,元朝阿力麻里大本营的建立,立即扭转了天山南北的局势,迫使海都处于守势,元朝控制的范围不断扩大。元朝以畏兀儿地区为大本营的后方基地,至元八年,“敕往畏兀儿地市米万石”。同时从察合台汗国手中收回塔里木南沿绿洲,至元八年年六月“招集河西、斡端(和田)、昂吉呵等处居民”;至元十一年,“立斡端、鸦儿看(叶尔羌)两城水驿十四”。上述活动表明元朝此时几乎控制了新疆全境,与海都的交界线已推至在伊犁河与楚河之间。 窝阔台汗国在东面失去了大片地区的控制权,但海都却在八剌死后开始逐渐控制了察合台汗国,使东部的损失在西边(河中地区)得到补偿。八剌死后,察合台汗国陷入分裂,大部分诸王、将领归服海都。但反抗海都的也大有人在,包括都哇在内的八剌的四个儿子与阿鲁忽的两个儿子联合起来欲将海都从河中地区赶走,但反被海都打败,其后,八剌诸子又多次与海都交战,却都以失败告终。《史集》对八剌死后察合台汗位更替的记载相互矛盾,一处说八剌之后先后由不花贴木儿和都哇接任。另一处又说八剌之后由尼克拜(亦作聂古伯)即位,3年后不花贴木儿继立,数年后由都哇接任,而据贾玛尔,八剌死于回历670年年初,尼克拜即位,不久被不花贴木儿击败,后者在海都的授意下登位,680年死于任上,都哇才在海都扶持下于回历681年(1282年4月11日─1283年3月31日)继察合台汗位,这与《史集》第二种说法吻合,这里也记录了都哇即位的真实时间即1282年(至元十九年),这是厘清元代汉文文献异常混乱的记载的一个时间座标。贾玛尔写书之时,海都、都哇都还健在,他又住在窝阔台汗国控制的喀什地区,其记载的真实性无庸置疑。从尼克拜即位后被不花贴木儿击败一事,也能折射出海都操纵察合台汗国的行动,从《史集》和贾玛尔书都明确指出不花贴木儿和都哇是由海都授予汗位的情况分析,在1271年八剌死后的几年中,海都逐渐控制了察合台汗国,使其沦为自己的藩属,海都成了中亚蒙古诸王的宗王。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