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家王牌兵力,宫帐军的武器装备是一流的。契丹族在冶金技术上远远不如中原,但已经掌握了成熟的冶铁技术。而且,不仅历次战争中俘虏了大量汉族工匠,后来还侵占了科技发达的燕云十六州,冶金等军工科技取得长足进步。宫帐军全是骑兵。装备有弓箭、铁制弯刀和长矛。士兵拥有铁制盔甲,很多战马还披挂着由皮革和金属、皮革制成的马甲,基本属于重甲骑兵。但又不同于同时期欧洲只能近战的重骑兵。即可以远距离弓箭射击,也可以用刀枪近战,战斗力非常强悍。宫帐军装备的是最普遍的蒙古马。蒙古马的缺点是身材矮小、载重力和爆发力小、冲锋速度慢。但优点是耐力极强,可以长时间远程奔跑。不挑食且环境适应力极强!可以适合各种严酷环境和饲料,甚至可以在冰天雪地中,用马蹄刨雪寻找食物。通常,契丹一个士兵拥有多匹战马用于换乘,速度和机动性非常强大。 贵族王公军是辽国最古老的武装力量。他的前身其实就是统一前契丹各部落贵族的私人武装。契丹和其他游牧民族有一样的传统。各部落大到酋长小到头领,清一色都拥有自己的独立武装,其实就是私人部曲。阿保机统一契丹族过程中为减少阻力,并没有将这些旧贵族统统消灭。而是采取了打、拉结合的战略区别对待。尤其是为争取契丹上层大贵族支持稳定人心,阿保机完整的保留了贵族拥有私人武装这一本族传统。 契丹建国后,贵族私人拥兵的制度完整保留下来。而且,这些贵族清一色拥有自己的领地、牛马和民众。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众多贵族,尤其是最显赫的契丹皇族耶律氏和后族萧氏两大部落的王侯,都拥有大量私人武装。这些武装完全归贵族自己所有,兵员主要来自其所属部众甚至是奴隶。由他们自己组织、训练和供养。少则数百多则数千! 辽国早期,契丹人传统制度影响十分强大,尤其是贵族为维护自己利益竭力保持私家武装。这些军队始终是贵族私人财产。一旦国家发生战争,皇帝就将向王侯贵族发出征兵令。而贵族则有义务出兵或亲自领兵参战。而且不光出人,还要自己提供士兵所需战马、衣甲、兵器和口粮等。如果战斗中发生战损伤亡,皇帝将给于适当的经济补偿。而出兵尤其是亲自领兵出战的贵族,战争中拥有优先劫掠权,战后对战利品如财宝或奴隶则有优先挑选权。当时契丹国家正规军规模、数量有,而且军事制度还遗留有强烈的旧式色彩。因此,贵族王公军成为军队重要来源,成为辽国早期对外用兵的主力。在当时辽国军事和国家政治中都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贵族王公军不受政府管辖,因此经常成为诸王叛乱的工具。诸王都出身皇族或后族,而皇位又是那样诱人,谁都想过把皇帝瘾。既然手里有钱有地更有兵,那借此发动叛乱就是顺理成章了。于是乎,历次辽国内乱尤其是开国初期,贵族王公军无一例外的都是中坚。动辄就会发生贵族王公军与皇家亲军之间的杀戮。而大量兵力散落在中央控制之外,对中央政权和皇权的稳定构成极为严重的威胁。因此如何对付诸王篡位成了历代契丹皇帝最要命的大事。 从辽景宗(灵云注:辽景宗自己就是政变后由权臣拥立的)起,在著名的女政治家萧绰一手策划下。辽国开始大规模改革,其重点就是打击、削弱诸王私家兵力。如此要命的举动自然引发了诸王激烈的反抗。萧绰对此拉一部分打压分而治之,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诸王势力。但灵云认为她的改革并不彻底。因为王侯有地拥兵不是后天产生的。他直接起源于契丹民族诞生时,是契丹民族的民族传统。也就是所谓的“祖制”。到萧绰时代已经整整延续400年之久! 萧绰虽然文韬武略,但她确实无力,更不敢从根本上撼动--因为这直接涉及整个契丹民族上层集团的根本利益,拥有不可能根除的强大势力。萧绰如果真如此,她就是要与整个契丹贵族集团对抗!这显然是不可想像的。事实上,萧绰也确实是无能为力--她竭尽全力的震慑了诸王。但当澶渊之战中她和朝廷被宋朝反包围在中原后。已经安分的本土诸王立即蠢蠢欲动图谋叛乱。这给了萧绰最沉重的打击。也是促使她最终放弃入侵中原野心最重要的原因。澶渊之盟达成后,萧绰下令不惜一切代价全速回国就是怕夜长梦多。当然,经过历代中央政府尤其是萧绰的努力。到辽朝中、后期,贵族王公军已经受到严重削弱无法对皇帝构成威胁。 辽国在对外扩张过程中,陆续征服了中国北方众多其他游牧渔猎民族如女真和渤海等。随着战争规模和版图的不断扩大,辽国需要的骑兵越来多。但契丹族人口有限,于是这些从属民族或部落在被征服后,就成为辽国军队重要兵源,这就是从属部族军。从属部族军并不是常备军,而是战时临时招募的。因为契丹人是最典型的少数民族政权,对本族以外的其他民族都不信任。尤其不信任东北地区的女真人(灵云注:后来的史实证明契丹人的警惕是对的)。因此除非万不得已才会征召部落军参战。这些部落平时正常游牧生活,一旦辽国发生不可逆转的、灾难性的重大战事,现有兵力无法满足需要。大契丹皇帝才向帝国领土上所有民族、部落发出征发令。一旦接到命令,当地的契丹官吏或部落酋长就立即组织并亲自带领部落中所有能出战的男子,自备马匹、兵器和口粮星夜兼程赶往战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