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军事 > 宋辽夏金 >

二十五年的民族对抗:北宋和辽国的战争(9)

http://www.newdu.com 2018-01-15 中华历史网 佚名 参加讨论
公元981年(宋太平兴国六年,辽乾亨三年),辽主闻宋在边境的河道、城池上大作文章,又发动了一次试探性进攻:正月,攻易州,被守军击破。后辽主又得知宋在交州战场上失利(侯仁宝战死宋军无功班师,主将皆斩),便再次准备亲征,而其皇子耶律韩八死,上京又有人叛乱,遂使其南征计划流产。
        次年四月,辽主再次南征,分三路攻宋。景宗耶律贤亲自率兵攻满城,其守太尉耶律奚底中流矢而死,统军使耶律善补被宋伏兵围困,枢密使耶律斜轸力救之得免,辽军败绩还师。五月,宋关南都部署崔彦进又击败辽军于唐兴。同月,宋三交行营(总部在太原,潘美为都部署,杨业为部署)破辽兵于雁门,追破其三十六寨。府州折御卿亦败辽兵于新泽寨。辽军碰了一圈钉子,三路出师全部败还。
    辽景宗不甘心失败,八月往西京大同府(宋称云州),准备再攻雁门关,车驾还没到西京,便于九月在焦山病死。耶律斜轸受顾命,立景宗长子梁王隆绪即位,是为辽圣宗,将国号由“大辽”改回“大契丹”。辽圣宗年仅十二岁,太后萧绰主国政,暂对宋取守势。
    辽军自满城失利后,辽景宗亲自执掌军事,对宋发动了数次进攻。但是他的进攻有很大的盲目性,故而均以失利告终,只有瓦桥关之战有较大的胜绩。现逐一置评:
    雁门关之战
        辽军以十万众攻打雁门关,尚未攻关即被宋军击溃,首先就说明宋军谍报工作做得不错,能够及时得知辽军动向并先发制人。宋军之所以能够取得大捷,其主要原因,是采取了积极防御,因为消极防御最多只能拒敌于阃外,而积极防御不但能够守土,往往还能够重创敌人。而以一部绕道辽军侧背,两相夹击这一具体战术更是以少胜多的关键,至于出此计者到底是潘美还是杨业则不必深究,可将功劳一并记在三交驻泊行营头上。无论如何,杨业的精骑突袭是此战的重中之重,正是这支奇兵的突然出现,导致了辽军未战先溃。兵法讲究“以正合,以奇胜”,用兵应并用奇正。以正兵与敌对峙,先保不败;“先为不可胜之势以待敌之可胜”,然后“出奇制胜”。
        反观辽军之大败,首先是拥众而轻敌,以为宋军势孤,放松了警惕,而敌从突然背后至,心理上没有准备,故一触即溃,人数再多亦是无用。其次也是没有军队排列没有梯次,感觉是一拥而上准备攻关,又没有战略预备队,所以一败就是全军溃败,而没有任何战场外的支援。
    雁门关之战是一次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虽然还不能历史上一些著名的以少胜多相比,这毕竟也是中国军事史中足可以称道的一次战役。
    瓦桥关之战
    瓦桥关城孤立于易水以北,而宋军关南屯兵均在易水以南,并且没有统一指挥,单凭这一点就给辽人以可乘之机。宋军应该说战斗意志还是很坚定的,守城主将张师战死之后关城仍能不失,河南诸军大败之后又能大胜,都可以说明这一点。宋军之所以开始时屡屡失利,就是因为没有统一指挥,各军不相协调,没有配合。河南诸军被击败后,诸将立誓雪耻,虽然仍没有统一指挥,但可以击败辽人,这就说明了配合的重要性。可以看出,虽然没有统一部署,但众将之间互相商议着制定了比较详细的作战计划,明确了任务和分工,并能够自觉实施,故而转败为胜。而当宋太宗下诏以崔彦进为关南都部署,统一指挥关南诸军时,辽人便知无机可乘,知难而退。
    辽军的表现差强人意,只有耶律休哥智勇双全,百骑击斩张师,万骑大败关南诸军,所立军功使诸将汗颜,而又让功于部下,不失为大将之才。辽景宗战后封其为于越,有知人之明,又有赏罚之明,同时也起到了激励其他将领的作用。
    满城、唐兴、雁门关、新泽寨诸战
    可以说宋军在边境早已戒备森严了,而辽人依旧不识相地来找茬,而又兵力分散四面开花,结果挨个被击败。宋军关南有崔彦进、雁门有杨业、麟府有折御卿,都是当时的名将。尤其折氏一门,从陈桥兵变到靖康之耻,为北宋守了一百六十七年的西北麟府地区,几乎代代出名将,北拒契丹西制党项,是为北宋西北边境的干城。杨业自守雁门起,屡破契丹,是可与汉之飞将军李广比肩的边将之才。崔彦进不但是猛将,同时也是经验丰富的老将,太祖时期的东征西讨南攻北伐几乎每次战役都有他的身影,资望在当时边将中很高,且纯质有胆略,亦是宋朝的得力干将。可以说这四个战场的胜利,体现了当时宋朝边兵的善战,宋军决不是任人捏的软柿子。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