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军事 > 宋辽夏金 >

宋朝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管制:地方对中央唯命是从(3)

http://www.newdu.com 2018-01-15 中华网论坛 佚名 参加讨论
上好下甚,地方官吏也借上供之机中饱私囊。“天下收买御前上供等物,有司多以御前为名,广行计置,或虚抬价直,侵渔入己,或过数收买,不尽供贡,或分为苞苴,公行献馈,奉上弗虔,人皆切齿”和籴中“只如官籴其百,则私以千言。官科其千,则私以万言”。为了“足上供”,地方政府对因此出现的问题听之任之:“州以趣办财赋为急,县有残民害物之政,而州不敢问。县以并缘科敛为急,吏有残民害物之状,而县不敢问。吏以取乞货赂为急,豪民大姓有残民害物之罪,而吏不敢问。” 
    地方政府一味迎合中央造成的弊端,中央也很清楚。1131年(宋高宗在绍兴元年)就曾说:“朕遭时艰难,盗贼蜂起,比分遣将帅,招来平荡,而民力久困,不可枝梧。访闻县令夤缘为奸,廉者取羡余、悦权贵,为进身之术,贪者充家,民无所聊。……虽累降指挥,州县不得非理科率,缘其间实因军期急切,有不得已合须索之物。窃虑州县假此声势过数率敛,为害不细。”1215年(宋宁宗嘉定八年),主管户部架阁文字周勉言:“今日生民之苦,其最甚者,税敛之日急。郡守以丰裕为能,县令以峻急祈免。……然文移之出,如雷如霆,县吏逃逸,故为令丞者,日坐汤火涂炭,而每不聊生,奈之何?长吏不恤也!
    虽然中央清楚地方的这些情况,但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利益,在实际中又在鼓励地方政府的这种行为。“郡常赋自有定额”,“监司、守臣竞事刻剥,乃取无名之资,谓之羡余”。对于地方政府刻剥而来的羡余,中央采取了奖赏鼓召的政策,“昨见诸路财计之臣,有以羡余为献而被赏者”。于是,地方官员竞相争献“羡余”。“上好之,则下有宠荣之望,非所望而望者,乱之所由生;上恶之,则下有死亡之畏,非所畏而畏者,祸之所自起”,宋人汪应辰的论析一语中的。
    (二)迎合皇帝个人的喜好
    地方政府不仅要迎合中央政府的需求,更要迎合最高统治者个人的喜好。“天子之于天下,所欲必得,所求必至。上之所好者玩异,则下之人以玩异而献矣,上之所好者财利,则下之人以财利而献矣。盖未有上好之,而下违之也。”宋徽宗崇尚道教,“诏天下:天宁观改为神霄玉清万寿宫,无观者,以寺充。乃设长生大帝君、青华大帝君像”,并“自称教主道君皇帝”。为迎合最高统治者,各地劳民伤财大建道教宫观,“州郡奉神霄宫务侈靡”,“竞为侈费”,“修饰华丽,所费不赀”。“神霄宫事起,土木之工尤盛。群道士无赖,官吏无敢少忤其意。月给币帛、殊砂、纸笔、沉香、乳香之类,不可数计,随欲随给。”在各地建神霄宫的大潮中,建宁知府蔡薿因“先一路奏办”,而被徽宗下诏褒奖,“召为学士承旨、礼部尚书”。迎合皇帝的好处显而易见。
    宋高宗甚至鼓励地方官直接向他行贿。1142年(绍兴十二年),奖谕汤鹏举进助诏敕说:“三省进呈,皇太后还宫,进钱三万贯事。(马鬼)驭言旋,舆情溢喜。兹国家之盛事,慰臣子之倾心。而尔治郡可观,裕财有素,归其余积,用相礼仪。人悉如斯,事安不济。备观诚意,良切叹嘉,故兹奖谕,想宜知悉。夏热,汝比好否,遣书,指不多及。”地方官用民脂民膏讨得皇帝的欢心后,高高在上的皇帝对臣下也是关怀备至,地方官员自然想尽办法搜刮百姓。故陆九渊说:“今时郡县能以民为心者绝少,民之困穷日甚一日。抚字之道弃而不讲,掊敛之策日以益滋。”司马光也上奏议:“夫府库金帛,皆生民之膏血。州县之吏,鞭挞其丁壮, 冻馁其老弱,铢铢寸寸而聚之。今以富大之州,终岁之积,输之京师,适足以供陛下一朝恩泽之赐,贵臣一日饮宴之费。”
    四、地方官府对中央奉行不虔
    1.因为公利 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等级授职的体制下,地方官员的生杀荣辱系于中央。为了公理和正义而拒绝执行中央的错误指令,这需要极大的勇气和胆识。一些深受儒家节义观念熏陶的地方官,在“忠孝从义”思想的指导下,为了公利而违抗中央的指令。太宗朝,谢绛权知益州华阳县,“蜀民流散之后,田庐荒废”,曾有诏书“凡人租占田,有能倍入者,断以新籍”。于是,豪右“广射上田,贯民归者多亡其素产”。谢绛说:“此权时之制,欲就业耳。芳利其倍租,而使下民失业,岂经制哉?”“乃命尽还旧主,所施行与诏书异。”南宋初,宗泽出任东京留守、兼开封尹,将前来探听消息的金朝使者关押,一心屈辱求和的宋高宗惶恐万状,“屡命释之”,并诏令宗泽将对金使“迁置别馆,优加待遇”,但宗泽仍然抗命,上奏说:“臣愚不敢奉诏,以彰国弱。”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