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海县历史悠久。早在东周时期,即有先民活动。汉初置县名东平舒,北宋太平兴国七年为乾宁县并置军,宋大观年间置靖海县,明洪武初年改名静海县。 公元959年,后周周世宗北伐辽国取得南燕全部土地,奠定了北宋与辽以界河(今海河、大清河)为界的基础。当时天津地区处于双方交界处,海河以北属辽幽都府(后改析津府),海河以南属北宋高阳关路乾宁军和沧州清池县。为防御辽兵的掳掠骚扰,宋朝政府在塘泊方向上险厄处设置一系列的“寨”、“铺”等军事据点。在清池县有乾符、巷姑、三女、泥姑、小南河等五寨,在乾宁军有钓台、独流北、当城、沙涡、百万涡等六寨。这些寨都担负着军事防卫和交通邮驿等任务。太祖赵匡胤在建立宋朝的第二年就下令“诸道邮传以军卒递”,实行“以军卒代民役”的邮驿制度,从事邮驿事务的军卒称“铺兵”。 静海县南城外,大运河畔奉新驿,明永乐三年(1405)由邑令尚朴设置,属天津卫,水陆相兼。水驿为极冲级,马驿为次冲级。奉新驿北距杨柳青25公里,南至双塘渡7.5公里,为南北通衢。 清代蒋诗《沽河杂咏》写道:“燕山府里界河横,辽宋分疆是武清;海口叉连三女寨,古来天堑最分明。”宋辽长期对峙,辽军多次越界侵犯,宋朝杨家将与其在静海一带屡屡激战,留下许多有关故事和地名遗址。静海有三处戍寨,其中钓台寨所在地称古城洼。民国《静海县志》载:“钓台村西北二里许有古城,城垣久废,城址或隐或现,宛然可寻。相传为宋杨璟(杨延昭)屯兵处。”传说古城洼是杨延昭的大营,其辕门设在古城洼北部,后这里建村,取名“辕门口”,元朝时改名“元蒙口”。子牙镇焦庄子村相传为焦赞驻防地。东滩头乡谭庄子相传系宋军探马驻地,原名探马庄。子牙镇王二庄,相传在北宋真宗年间,杨延昭率兵驻此。每当临阵,佘太君登高眺望,故名望儿庄。清末改称王儿庄,后演变成现名。 对于这段历史,光绪年间曾任北洋大臣的周馥《天津至保定途中杂咏八首》写道:“界河水浅草萋萋,当日杨家按鼓鼙。千载尊攘同一念,至今人羡六郎隄。”下注:“六郎隄在苏桥之西,人谓宋杨延昭所筑”。他还咏道:“当年辽宋此分疆,今日垂虹十二梁。清河西去孟良营,鸡犬连村乐太平。” 军事对抗,时间就是生命。军令传递的快慢往往成为决定战争胜败的关键。宋辽军事对峙推动了驿站建设上的你追我赶。为战争需要,北宋创设名曰“急脚递”的驿传,专门用于传送紧急诏书及军事文报。沈括《梦溪笔谈》上说:“驿传者旧有三等,曰步递、马递、急脚递。急脚递最遽,日行四百里,唯军兴则用之。熙宁中又有金字牌急脚递,如古之羽檄也。以木牌朱漆黄金字,光明炫目,过如飞电,望之者无不避路。日行五百余里。” 海河北面的辽国,为长途奔袭,对驿传似更加重视。史载,我国自唐代规定,乘驿者给银牌。宋延唐制,实行银牌驰驿。据《辽史·仪卫志》:“银牌二百面,长尺,刻以国字,文曰‘宜速’、又曰‘敕走马牌’。”国家遇有重要事务需要传命,由皇帝亲授银牌。驿使骑马一个昼夜要疾驰500至700里。途中,无论哪处驿站,需索更易,无敢违者。 两军对峙,兵刃相向;背后是最高当局的斗智斗勇,以及传命邮驿的较劲比拼。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