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军事 > 宋辽夏金 >

大宋王朝的兴衰(12)宋军的积弊:军人地位低下

http://www.newdu.com 2018-01-15 凤凰网历史 佚名 参加讨论

    再看那些文职出身的统帅。我国历来欣赏所谓“儒帅”治军,读书人打胜仗的也不在少数。但这并等于说书本知识就能解决一切,书生掌兵靠看几本兵书就能包打天下。宋代教育昌明,虽开设有武举,并办有武学。可完全没有选拔出堪为国家干臣的将帅之材。而那些文人,多数除了好为党争而不负责任,不切实际故作清流,专以文章斗其议论,在军事上的成就乏善可言。“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是做几篇《不阵而成功赋》、《登讲武台观习战论》那样的殿试文章就能搞定了的(太平兴国三年的殿试题目)。我们可以看到,历任西北边防的军政长官,夏竦、范雍输了换韩琦、范仲淹,韩琦、范仲淹输了换陈执中、王沿和庞籍........屡战屡败,十出九败,无一例外的都是书生掌兵。范雍是一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庸碌之徒,他的继任夏竦,除了庸懦寡谋之外,还加上喜好声色和贪图享乐。至于那三战三将,更不足道哉了。只出了一个狄青,还被韩琦、文彦博所压迫,更被仁宗皇帝所猜忌。于是,“惊疑终日”,不久便“病作而卒”了。如此结果,必然造成武臣普遍不敢以国事、军事为重,严重地挫伤了国防军事力量。
    再看士兵的待遇。在许多国家,从军都被认为是英雄之举,军人的地位很高。但在中国,长久以来却以“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为民间的一般共识。我们中国本是有“尚武”精神传统的,孔夫子的那个时代,驾战车、弯强弓算是“六艺”之中顶紧要的。而到了宋代,尚武精神几乎荡然无存了。吃粮当兵的,更要在经济上和人格上的遭受极端歧视。首先要在脸上刺字,这是唐末五代藩镇割据留下来的恶习,以前这是为了防止士兵逃亡,便于捉捕,但到了宋代这制度却一直没有废除。要知道脸上刺字那是一种非常严重的侮辱,乃是出自上古五刑之中的“黥”。只有罪犯才会被在面额上刺字染墨,而为受刑人的终生标志。这种墨刑既是刻人肌肤的具体刑,又是使受刑人蒙受耻辱、使之区别于常人的一种耻辱刑。《水浒传》中无数好汉在犯了事之后都遭到过,但士兵并非罪犯,他们是保家卫国的勇士,如此侮辱,怎能让人有从军的勇气。除此之外,宋代军队因为可以从事商业活动(时谓之“回易”),所以许多贪婪的将领更经常役使士兵去做这些事情,挥来使去,令他们疲惫不堪。那时当兵真如同做牛做马一样,非但被当作无偿的奴隶来看待,而且更是受尽凌虐,最后连一份微薄的军饷都要被那些将军给盘剥。如此种种,叫人又如何能有从军当兵的愿望,即便被逼无奈当了兵,又怎能有意愿和战斗力来保卫骑在自己头上作威作福的官僚地主。终宋之世,士兵哗变不止便是例证。宋代军事的腐朽无能,从这里就可以看到总根子了。
    靠这样的军队,不仅恢复汉唐盛业的理想成为泡影,而且连保家卫国也几乎不能。宋与辽、夏、金的战争,往往是败多胜少,只有以“岁币”去换得屈辱的和平。结果,“岁币”又增加了财政困难,如此连锁反应便造成积贫积弱的积重难返。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