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圣天是五代、宋初的于阗国王,本名尉迟僧乌波,公元912-966年在位。尉迟氏是汉唐以来执政于阗的王族,《后汉书·西域传》所载于阗王名“位侍”,可能就是尉迟的异译。《新唐书·西域传》记载于阗“自汉武帝以来,中国诏书符节,其王传以相授”。亲历于阗的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叙述于阗建国后说:“自兹已降,奕世相承,传国君临,不失其绪”。可知尉迟氏家族在长达千年的时间里,基本上控制着于阗政权。据研究,尉迟本不是姓氏,而是最初的于阗国名前的头衔,其意是征服者、胜利者,自第三代于阗王起,用这一头衔作为姓氏。因李圣天“自称唐之宗属”,所以过去有人认为他是汉族血统,其实这是误解,唐代吐谷浑、奚族、沙陀等部族首领仰慕大唐声威都曾改姓为李。还有人认为他是公元840年西迁后的回鹘人,这也值得探讨,根据汉文史籍和于阗塞语文书等记载可知当时于阗佛教王国的王族和基本民众仍是塞种人。 李圣天在长达半个世纪的统治中,行政制度多模仿唐朝,境内析为十州,都城称安军州(今和田县境)。施政清明,使于阗国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灌溉农业、手工业、商业都较发达,尤其绀州(今于田县和策勒县北境)的纺织工业更为兴盛,国家税收多赖以充裕,他比较稳固地统辖着塔里木南缘的广阔地带。 而与此同时,中原正处于五代十国时期。一心向往中原的李圣天派检校太尉马继荣等人,持红盐、郁金、 牛尾、玉石、白 等贡物,历尽艰险,于938年(后晋天福三年)抵达汴京?穴今开封?雪,向晋朝表示归属中央之意。后晋高祖石敬瑭对于阗使者给予隆重礼遇,封马继荣为镇国大将军,并派供奉官张匡邺为鸿胪卿,与彰武节度判官高居诲出使于阗,册封“境控西陲,心驰北阙”的李圣天为大宝于阗国王。 使团自天福三年十二月由汴京出发,历时两年的艰苦跋涉到达于阗,至942年(天福七年)冬返回汴京,往返四年。这是唐末以来中原与西域之间首次正式的使者交往。副使高居诲记录了出使见闻,但原书已佚,幸有《新五代史·四夷附录三》中摘录了一部分,才使这部具有极高价值的文献得以保留下来,王国维将此命名为《高居诲使于阗记》。 高居诲记载:“匡邺等西行入仲云(今若羌县)界,至大屯城(今米兰遗址)。仲云遣宰相四人、都督三十七人候晋使者。匡邺等以诏书慰谕之,皆东向拜。自仲云界西,始涉碱碛,无水,掘地得湿沙,人置之胸以止渴。又西,渡陷河(今车尔臣河),伐柽置水中乃渡,不然则陷。又西至绀州,于阗所置地,在沙州(今敦煌)西南,云去京师九千五百里矣。又行二日至安军州,遂至于阗 ”。 自汉魏以来,于阗尉迟王族一直笃信佛教,李圣天也是虔诚的佛教徒,在他的支持下,于阗佛教兴盛。940年(天福五年)张匡邺等到于阗时,李廷天“尝以紫衣僧五十人列侍”。对其他宗教,李圣天也采取宽容的态度,可能受回鹘的影响,摩尼教也很受王廷信任。961年(宋建隆二年),李圣天遣摩尼师持琉璃瓶、胡锦等向宋廷进贡。 李圣天当政时,中原战乱不已,朝廷频繁更替,无暇西顾。他主动与内地联系,明确表示归属中央的意愿,诚为有识之见,表现了对祖国统一的真诚维护,对内地兄弟民族的友好情谊。特别是公元960年宋朝建立、中原统一后,于阗地方政权与中央政府的交往更加密切。961年(建隆二年)遣使进贡玉石,966年(乾德四年)其子李从德(即尉迟输罗)继位后也向宋朝进献方物。于阗不仅与宋朝来往不绝,有着密切的隶属关系,而且与宋在西北地区的归义军节度使曹氏家族结为姻亲。当时曹议金的长女嫁给甘州回鹘首领,次女嫁给李圣天为皇后。在敦煌莫高窟中头戴冕旒、身着法服的“大朝大宝于阗国大圣大明天子”李圣天的巨幅画像后,即是“大朝大于阗国大政大明天册全封至孝皇帝天皇后曹氏”的画像。这位皇后贤惠能干,在于阗王室中有很高的地位。 于阗王室与沙州曹氏家族结成姻亲,与甘州回鹘友好往来,有利于稳定当时西北政局,加强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后来,李圣天之三女嫁给曹议金之孙曹延禄为妻,敦煌莫高窟中也有这位公主的画像。980年(太平兴国五年)被宋朝封为陇西郡夫人。 《新五代史》中保留了高居诲当年的记载:“圣天衣冠如中国,其殿皆东向,曰金册殿,有楼曰七凤楼。以蒲桃为酒,又有紫酒、青酒,不知其所酿,而味尤美。其食,粳沃以蜜,粟沃以酪,其衣布帛。有田圃花木,俗喜鬼神而好佛”。再从李圣天属下马继荣、刘再升等名字看,都是汉人姓名,可知于阗与内地关系密切,深受汉文化的影响。不过从于阗王的生活习俗来看,正处于回鹘化的过程之中。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