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军事 > 隋唐 >

唐朝地方团练部队:鲜为人知的南方的“土军”(4)

http://www.newdu.com 2018-01-15 中华历史网 佚名 参加讨论
除了“鞔漕、通商”的淮南,“地连襟带”与“控诸蜀塞”的山南(东西),“镇荆蛮、压江汉之上游,总吴楚之都会”的荆南,“郡连戎焚,地接巴黔”与“统押近界诸蛮”的两川外,这些藩镇在唐中期以后除了个别时期,它们一直设置节度使。然而处于溪洞夷僚杂居之地的岭南西道、容管、桂管、安南采取异于内地的经略使。其余南方的藩镇由于其“国用取资之地”的地位,在代宗大历初年以前,为适应重建和平的需要,纷纷易节度为观察。根据吴廷燮的《唐藩镇年表》卷四——卷七所载,南方地区包含山南东道、山南西道、荆南、淮南、两浙、宣歙、江西、福建、鄂岳、湖南、黔中、剑南东川、剑南西川、岭南东道、岭南西道、容管、桂管、安南,共有藩镇十九个,其中长期设置节度使的有荆南道、淮南道、山南(东西)道、剑南(东西川)六道,约占藩镇总数的31.6%;长期设置经略使的有岭南西道、容管、桂管、安南四道,约占总数的21.1%;而长期设置观察使的有两浙、宣歙、江西、福建、鄂岳、湖南、黔中、岭南东道九道,约占总数的47.3%,考虑到唐代观察使设置的区域性特点,如果除了南方的江淮之地,北方也只有京畿、陕虢长期设置,此外再难寻觅其它地方设置观察使的踪影,由此不难明白南方观察使的主体地位以及藩镇廉帅化的特征。
    其二,藩帅任职人员的文职化。它不仅体现在中央历次颁布的诏制中,屡屡不厌其烦地提到观察使的儒者身份,如朝廷曾经称赞桂管观察使严谟“操行端和、文学精茂”;浙西观察使李栖筠“秉礼义之宗,其学博而精,其文简而当”;桂管观察使郑亚的“识洞古今,情惟端愿,富三冬之精学,控六变之雄文……早异甲乙之科,雅有词华之荣”;浙东观察使李讷“实为君子之德,华以才士之词”;黔中经略使李坰“文行器业,……洽闻善政”等等,不一而足。
    强调观察使的文人身份,当然决不限于朝廷的诏制,有时在颇具私人性的诗文、题咏、祭文、行状、碑铭、甚至笔记小说中也不忘突出其清流的出身、文人的旨趣、或者作为儒臣的经历。如江西观察使裴休“敷文行政教之余,得六度三乘之奥”;福建观察使李诲“州良牧帅瓯闽,曾是西垣作谏臣”;湖南观察使李当“自中书舍人,乘廉车问俗湖南”;福建观察使何士干:“文场摧锋,结绶王畿,抬遗丹阶,危言匪躬”;广(岭)南西道节度使郑愚“雄才奥学,擢进士第,扬历清显”。在这文章里观察使几乎成了“儒帅”的代名词,从中不难窥知中央在南方推行以观察使为藩帅的良苦用心。需要强调的是,南方为数众多的雄藩巨镇,即便是以“文武之柄,方镇为大”的节度使也多由文人担任,如东川节度使卢商“亟长宪者,委登廉车,总十连之阜殷,澄六郡之风俗”;岭南节度使乞于泉,在元和朝“以文学德行升为甲科,朝拂缨,抑扬官阀,张羽仪为省署,焕辞藻于纶闱”,期望他能安抚黎庶,且“宣恺悌之风,著循良之迹”;山南东道节度使郑涯,曾为御史大夫,他“自晨明晓对,建礼晨趋,参密命于北门,演纶言于西掖。屡解交于都坐,兼尹正于二原,……洎登车按部,仗节总戎,移风佩犊之饶,洁己挂鱼之操”。这从另一个侧面证实了“自艰难以来,(江淮)未尝受兵,节度使皆以道德儒学”的真实可信。
    至于那些地位重要的藩镇,如淮南、西川、浙西等镇更是文人的天下,节度使几乎非宰臣不授,故成了宰相的回翔之地。如《全唐文》卷753杜牧《淮南监军使院厅壁记》说“故命(淮南)节度使,皆以道德儒学,来罢宰相,去登宰相……自贞元、元和以来,大致如此”。又,淮南节度使杜亚“识精体要,学究宗源。回翔省闼,表弥纶献纳之勤;践历方州,著清净循良之称”。经略使当然也不例外,如称容管经略使李景仁“儒学上流,簪缨雅望。自还郡印,复坐卿曹”。
    文学进身,他们“词学为门,员廉作吏”,而以武将的身份被任命为刺史极为罕见,如《文苑英华》卷411李谿《授康君立等诸州刺史制》称:“敕:‘康君立等,夫文吏以儒术自进,而牧人养物,固其所也;而论者犹或嘉之。而尔等各以军功干郡政,可谓难矣’”。综上所述,不难想见南方诸道的藩帅,不论他们是节度使、观察使抑或经略使,甚至包括管内州郡的刺史,他们由儒臣、循吏出任决非个案,而是具有相当的普遍性,由此可知南方“土军”统领官员明显的文职化倾向。
    三、唐代中后期南方“土军”军力的“薄弱化”
    南方“土军”军力长期薄弱化,它不仅表现在军队数量的寡弱,更表现战斗力的低下。自唐初以来,军事上,着重强调军队“虚外守内”的职能,只在国家政治中心的关中、国防前线的河东、河北之地屯集重兵,而南方地区则很少设置军府,因此,这里的兵力始终薄弱。安史之乱后又一向是唐王朝的“顺地”,长期以来忠实地执行中央的政策法令,无论在大历之际的“军镇逃亡者不补”、“定诸州兵”还是元和、长庆之际的“销兵”无不如此。尽管,长庆及随后进行的销兵在很大程度上并没有得到真正落实,但对于中央直接控制下的南方地区,则完全是另外一种情景。大和三年十一月,文宗虽念念不忘要求诸道、诸州将吏的“务从简省”,这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徒为一纸空文的情况下,给人的感觉似乎专为南方而准备的。如:大和中,山南东道节度使李洧上奏“准诏停减军卒千余人”;浙东同样“准诏,停老弱官键,收衣粮”。这些材料有力地说明了南方对中央销兵政策是认真执行的,由此造成原本兵力不多的南方,其“土军”的军力进一步的薄弱化。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