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秀平 毛元佑 黄朴民 “埋葬隋王朝的汪洋大海” 隋末农民战争是隋朝末年农民起义军推翻隋王朝的战争,这次战争从隋炀帝大业七年(611年)王薄首义开始,到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辅公祏反唐失败,前后整整14年,历经荥阳之战、洛阳之战、乐寿之战、江都之战等重大战役,沉重打击了隋王朝。隋朝灭亡后,以李渊为首的地主贵族集团抢夺了农民战争的胜利果实,镇压起义军,隋末农民战争失败。 隋炀帝在位时期,“负其富强之资,思逞无厌之欲”,不知爱惜民力,为所欲为。他在位的13年中,大兴土木,穷兵黩武,继位的第一年就征发10万人掘长堑,大业元年(605年)营建东都,开通济渠和邗沟,动用300余万人,大业三年(607年)征用100万人修长城,大业四年(608年)又调100万人修永济渠,五年时间共征调徭役不下600万人。接着,又在大业七年(611年)至大业十年(614年)连续发动了三次对高丽的战争。大规模的徭役和兵役,使隋朝社会经济受到严重摧残,大大激化了农民与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隋朝后期社会凋敝,民不聊生,危机四伏,各地人民纷纷起来反抗,一浪高过一浪,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全国规模的战争。在此基础上,逐渐汇集成瓦岗军、河北起义军和江淮起义军三支反隋主力。 大业七年(611年),山东邹平人王薄领导贫苦农民举起了反隋第一面大旗,起义军占领长白山,王自称知世郎。王薄发难,犹如干柴烈火,全国各地立即蜂起响应。同年,平原(今山东德州市)刘霸道、漳南(今河北固城县东北)孙安祖、脩(今河北景县)人高士达相继举行起义。大业九年(613年),济阴(今山东曹县西北)孟海公、齐郡(今山东历城县)孟让、北海(今山东青州市)郭方预、河间格谦、渤海(今山东阳信县)孙宣雅相继而起。同年,余杭(今浙江杭州市)刘元进、梁郡(今河南商丘市)韩相国、吴郡(今江苏苏州市)朱燮、扶风(今陕西凤翔县)向海明、淮南杜伏威等纷纷聚众起义。短短两年时间,全国各地起义军发展到百余支,人数几百万,隋朝统治政权陷入了农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由于隋朝的残酷镇压,散居各地的起义队伍认识到联合的必要性,逐渐汇集成三支较大的革命力量,翟让领导瓦岗军在河南作战,窦建德率军在河北作战,杜伏威率军在江淮作战,三支大军相互配合,共同肩负起反隋大业。 大业七年(611年),翟让聚众在瓦岗寨(今河南滑县南)起义,举兵反隋,山东、河南两地农民纷纷参加,单雄信、徐世勣、李密、王伯当都率众投奔瓦岗窦,队伍迅速壮大。大业十二年(616年),李密向翟让建议:“先取荥阳,休兵馆谷,待士马肥充,然后与人争利。”荥阳是隋朝重要军事据点,翟让亲自率兵攻下荥阳门户金堤关及周围属县,又在荥阳附近的大海寺设下埋伏,歼灭了前来镇压瓦岗军的隋将张须陁及2万名隋军主力,威震河南。大业十三年(617年),隋洛阳留守杨侗派刘长恭、裴仁基等围剿起义军,隋军布下5公里长阵,翟让将瓦岗军分为10队,与隋军对峙,亲自率军猛攻隋营,隋军大乱,全线崩溃。刘长恭逃回东都,裴仁基投降瓦岗军,打开了洛阳外围防御体系。随着起义军发展壮大,迫切需要建立一个革命政权,领导反隋战争。这年二月,瓦岗军推李密为主,任统军元帅,翟让为上柱国、司徒、东郡公,设三司六卫,建立了瓦岗军农民政权。李密发布讨隋檄文,声讨隋炀帝罪行:“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在隋朝即将被农民军推翻的关键时刻,瓦岗军内部发生分裂,以翟让为首的农民军将领与以李密为首的投机革命的地主势力矛盾公开激化。十一月,李密设计杀害了翟让等重要农民将领,瓦解了瓦岗军人心,导致将卒离心,极大地削弱了起义军的力量。大业十四年(618年)六月,李密率军投降了隋朝杨侗,后来又投降李渊,因起兵反唐被杀,断送了这支农民起义军。 窦建德领导的河北起义军是在河北各地起义军反隋基础上发展壮大起来的。大业七 年(611年),窦建德领导农民在高鸡泊(今河北固城县西南)起义,树起反隋大旗, 队伍迅速发展到1万余人。大业十二年(616年)十二月,涿郡(今河北涿州市)守将郭 洵率军进犯高鸡泊,窦建德率7000义军乘隋军不备,突然袭击,杀敌军数千,获马千匹, 斩隋将郭洵,声威大震。大业十三年(617年)正月,窦建德在乐寿(今河北献县)称 王,建立了革命政权。隋炀帝派涿郡薛世雄围剿起义军,双方在乐寿七里井交战,窦建 德佯装南败诱敌,设下埋伏,乘隋军追杀之际,突然折回,伏兵齐起,夹击隋军,薛世雄大败,丢下无数尸体逃回涿郡。大业十四年(618年)五月,窦建德称夏王,势力进 一步壮大,但在隋朝灭亡以后,窦建德逐渐蜕化变质,抛弃了农民战争的根本目标,革 命性大大减弱。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窦建德与李世民在虎牢关(今河南荥阳西 北)交战,因轻敌冒进,起义军被李世民打败,窦建德被俘,后在长安(今陕西西安) 被杀。武德五年(622年),李世民在洺州(今河北永平县)战役中镇压了起兵反唐的 窦建德部将刘黑闼,河北起义军失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