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亨四年(673)闰五月,李谨行破高丽叛众于发庐河战役后,唐罗战争进入暂时停战期,估计这与唐朝正忙于与吐蕃在西域、河源地区争战,同时朝内可能部分官员主和有关。当然也与连年争战,军队和百姓需要休整有关。 咸亨五年(674),唐朝以新罗“纳高丽叛众,略百济地守之”为理由。任命宰相、同中书门下三品刘仁轨为鸡林道行军大总管,原燕山道行军总管李谨行任副大总管,发兵穷讨。削夺新罗文武王金法敏官爵,以其弟右骁卫员外大将军金仁问接替,自京师归国。虽然自咸亨元年(670)起,战争已经进行了数年,但新罗仍是大唐藩属国,金法敏仍是大唐从二品的鸡林州大都督。而且从交战实际情况看,高侃和李谨行并不是要讨伐新罗,主要目标是高句丽叛众。熊津都督府的唐军毕竟大部分是原百济军队,在大唐朝廷的心目中毕竟与真正的大唐军队不同。而此次发起的鸡林道行军是以进攻新罗为主要目标的,同时还要更换新罗国王,性质发生了变化,可以说唐罗战争进入了最后阶段,也是决战阶段。 刘仁轨,生于隋仁寿二年(602),此时任同中书门下三品,是宰相之一,在唐廷可谓权高位重,同时刘仁轨从显庆五年(660)起,曾多次赴朝鲜半岛参战,对新罗情况十分熟悉,以他为鸡林道行军大总管可避免大非川战役时,诸将不和的局面,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刘仁轨智谋超绝,有很高的军事才能,当然,刘仁轨年逾古稀,是否能长期坚持出征作战是个疑问。因为西北战事紧张,二月下诏讨伐新罗,刘仁轨可能直到当年下半年才进兵到安东都护府境内,上元二年(675)二月,刘仁轨大破新罗重镇七重城,刘仁轨因此战进爵为公。从开战地点路线看,刘仁轨的大军此时已进入新罗北境,七重城在今汉城附近,离安东都护府辖境不远。七重城的失陷对新罗产生了不小的冲击,然而七重城战后,唐廷诏其引兵还。改任李谨行为安东镇抚大使,负责讨伐新罗。唐廷为什么如此处置?我认为原因是复杂的。首先是吐蕃威胁的加大以及唐朝希望在近期内厚集兵力,击败吐蕃的心理造成的,从咸亨元年(670)的大非川之战到仪凤三年(678)的青海之战,唐军败多胜少,可见吐蕃势力之强大,为应付吐蕃,在西北集中优势兵力是非常必要的。其次是以武则天为首的一派主和势力,上元元年(674),武则天进号天后,建言十二事,其中第三条就是息兵,以道德化天下。很显然,武则天当时地位已经十分尊崇,仅次于皇帝,她建议息兵,唐高宗不会不给予考虑。 在刘仁轨引兵还后,唐廷任命原鸡林道行军副大总管李谨行任安东镇抚大使,“屯买肖城,三战虏皆北”。虽然刘仁轨引兵还,但金仁问仍有可能在李谨行军中或安东都护府境内,另外李谨行手中亦有重兵,这仍对新罗构成巨大威胁。从买肖城的地理位置看,基本可确定在七重城以南。也就是说唐军已向新罗腹地纵深攻击,再打下去新罗不仅百济故地保不住,恐怕本土亦遭兵灾。新罗王金法敏再次上表谢罪,请求唐朝撤兵。唐廷准其所请,诏金仁问还京,下诏恢复金法敏官爵,仍为新罗王鸡林州大都督。中外史籍均没有记载唐廷具体何时下诏赦免金法敏的。但我们可以通过《三国史记》关于买肖城战役的记述来判断其大慨时间。“(675年9月)29日,李谨行率兵20万名屯买肖城,我军击走之,得战马3万380匹,其余兵杖称是。”从上述记载我们可以看到在上元二年(675)9月29日,李谨行部队撤离买肖城北返,如果这条记载属实的话,那么它就应该发生在金法敏向唐谢罪之后,因为只有唐朝诏准金法敏的请罪表后,才有可能命令李谨行撤兵。同时李谨行在买肖城三败新罗军后也未再向南攻击,可能也是在看唐廷是否诏准金法敏的请和。考虑到从长安到买肖城有数千公里的距离,就是以最快的速度走一遍至少也需一个月至一个半月。因此,笔者认为,当上元二年(675)二月刘仁轨大败新罗军和李谨行屯住在买肖城三败新罗军后,金法敏为免覆灭厄运,于当年五、六月份派使谢罪,李谨行、金仁问在见到新罗谢罪使后将其送至京师,谢罪使七、八月份到京师,唐廷再召开会议讨论是否接受金法敏的请罪,可能要用去一段时间,准金法敏请罪后,再派使者通知李谨行、金仁问返回恐怕已到九月底。 《三国史记》记载,买肖城唐军是被击走,而不是主动撤退,现在的韩国许多历史研究者更是将其引申为唐军在买肖城大败,几乎全军覆没。这恐怕是不符合事实的。《新唐书》记载买肖城唐朝军队是战胜者,这就说明《新唐书》作者是知道这场战斗的,如果此战唐军大败,应该有记载。因为《新唐书》记载了唐军多次大败,如咸亨元年(670)的大非川之败,仪凤三年(678)的青海战败等战役。这几次战役唐军均损失惨重,领兵将领都受到惩罚,所以如果此战唐军战败,《新唐书》没有隐瞒的必要,更何况李谨行没有受到任何惩处,从安东镇抚大使平调为积石道经略大使。因此韩方研究者所说买肖城战役可能根本不存在,只不过是唐军主动撤退而已。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