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9年,黄巢率起义军向广州转进,克广州城,俘唐岭南东道节度使李迢。起义军又分兵西取桂州(广西桂林),控制了岭南的大部分地区。 广州是唐朝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和重要的财赋供应地之一,又是岭南的政治、军事要地。起义军到达广州后,唐政府极为恐慌,急忙任命宰相王铎为荆南节度使、南面行营招讨都统驻江陵,又任命李系为行营副都统兼湖南观察使,使他率兵十万屯驻潭州(湖南长沙),“以塞岭北之路,拒黄巢”。 起义军在广州休整之后,即决定北伐。黄巢向全国发布檄文,揭露了唐朝宦官专权、官吏贪暴、纲纪败坏、科举失才等弊政,提出了“禁刺史殖财产,县令犯赃者族”的政治主张。879年十月,黄巢率大军自桂林顺湘江乘船北上,连下永州(湖南零陵)和衡州(衡阳),很快攻下了湖南重镇潭州,歼灭唐军十万,李系逃跑。起义军号称五十万,乘胜进攻江陵。起义军在荆门受阻,损失甚重,不得不改变路线,渡江东走,转战于江西、安徽、浙江等地,队伍又迅速扩充到二十几万人。 880年(广明元年)七月,起义军自采石渡过长江,攻下和州(安徽和县),渡过淮河,进入两淮地区,沿途农民踊跃参加起义军,起义队伍速度扩大到六十万人。于是,起义军兵临东都洛阳。黄巢称“天补大将军”,向唐节度使发布文告,把打击的主要锋芒指向以僖宗为首的唐最高统治者,以减轻阻力。唐朝东都留守刘允章遂率领文武官投降。 起义军自洛阳继续向潼关进军。十二月初,起义军的先头部队抵达潼关,“白旗满野,不见其际”。在没有经过大战的情况下,唐军全部溃逃。起义军入关,飞速向长安进军。 潼关被起义军占领的消息传到长安之后,唐王朝立即陷入一片混乱,宰相卢携自杀,官员们也纷纷窜匿。僖宗在宦官田令孜的护卫下,仓惶南逃。十二月五日,起义军先头部队进入长安,不久,黄巢亲率大军进入长安,“甲骑如流,辎重塞涂,千里络绎不绝”。 880年十二月十三日,起义军正式建立农民政权,国号“大齐”。黄巢称皇帝,年号为“金统”。以尚让、赵璋等为宰相,孟楷、盖洪为左右军中尉,朱温、张言、李逵等为诸卫大将军、四面游奕使,皮日休等为翰林学士。 起义军自878年三月渡江南下,至880年十二月打下长安建立大齐农民政权,共两年十个月,这是起义军发展极盛的时期。 3.起义军的力量衰弱 农民起义军建立大齐政权后,黄巢等领导人满足于既得的胜利成果,麻痹轻敌,没有派劲旅追歼唐王朝的残余力量。因此,唐中央得以重新站稳脚跟,向各地节度使发号施令来围攻起义军。其次,起义军渡江北上后,已有了建立根据地的良好条件,但起义军领导人只注意流动作战,招降纳叛,连洛阳这样的要地,也没有派重兵驻守。进入长安后,他们也没有乘唐政府分崩离析的大好形势,有计划地消灭关中的节度使势力,巩固和扩大根据地。这样,起义军逐渐由主动变为被动。 881年三月,僖宗以郑畋为京城四面诸军行营都统,指挥各路大军进攻起义军。郑畋传檄各地节度使出兵围攻起义军,被起义军招降的节度使相继背叛,从四面包围长安城。 882年(中和二年)正月,僖宗又任命王铎为宰相,兼任诸道行营都统,统帅各路唐军包围长安。起义军号令所行,不出同(同州,陕西大荔县)、华(华州,陕西华县)。在唐军长期包围下,起义军的处境日益困难,粮食极为缺乏,不得不以树皮等物充饥。九月,起义军的同州防御使朱温叛交,投降唐朝。僖宗任命他为河中行营副招讨使,赐名“全忠”。 唐统治者看到光靠已有的军事力量,还不能把起义镇压下去,便请求沙陀贵族李克用协同镇压。十二月,李克用率领四万军队到达同州,唐任命他为东北面行营都统。朱温的叛变和李克用的参战,增强了唐王朝的力量。883年二月,起义军与三路唐军大战,结果起义军失利,伤亡数万人。 4.起义失败 黄巢在“兵数败,食复尽”的情况下,带领十五万起义军撤出长安,向河南退却。沙陀兵和唐军进入长安后大肆烧杀抢掠,造成“长安室屋及民所存无几”的悲惨景象。五月,起义军退到河南,围攻蔡州(河南汝南),并分兵攻打河南、山东的数十个州县。攻陈州(河南淮阳)时,遇到唐军的顽强抵抗,陈州之役一直持续到884年(中和四年)三月,起义军前后围攻近三百天,仍没有攻下陈州。起义军长期胶着在陈州附近,失掉了转移到有利地区发展力量的大好时机,进一步陷于被动。 同年五月,起义军在中牟县北渡汴河时,突然遭到李克用的袭击,损失惨重。尚让等一部分农民军将领投降。黄巢带领千余人向山东撤退,六月,起义军被包围在瑕丘(山东兖州西),起义军终因寡不敌众,牺牲殆尽。黄巢至死不屈,最后在泰山狼虎谷自刎而死。 大起义的主力军虽然失败了,但黄巢余部的反抗并没有停止。黄巢的侄子黄浩带领七千农民起义军,坚持斗争达十六年之久。 黄巢大起义历史意义 黄巢领导的农民大起义,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 首先,起义军规模空前,人数达到六十多万人,南征北伐,横扫了大半个中国,唐军纷纷溃败,不少州县被攻破,许多官僚被惩处,使唐政府陷于土崩瓦解。唐朝腐朽统治的瓦解,为封建社会的发展减轻了阻力。 其次,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军转战各地,沉重地打击了地主阶级,使阶级关系发生了一些重要变化,残存的士族集团“丧亡且尽”。腐朽的士族终于被摧毁,成为历史的陈迹。农民起义军在政治上沉重地打击地主阶级的同时,也扫荡了地主阶级的田宅、财产。所谓“广侵田宅,滥渎货财”。如在诗人韦庄的《秦妇吟》里描写了洛阳附近一个拥有良田数百亩的地主,家产一半被农民军没收,另外的一半被唐军抢掠一空,这个地主只得四处流浪。随着大土地所有制的削弱,自耕农民的增多,土地高度集中和农民大量破产逃亡的状况有了某些缓和;同时,佃客的地位亦有某些改变。这就为五代和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第三,农民起义军在战斗过程中,也打击了残暴的藩镇势力。如在880年(广明元年),农民起义军北伐时“所在雄藩,望风瓦解”,为后来的统一减少了某些阻力。 最后,在这次大起义的过程中,王仙芝、黄巢先后以“天补均平大将军”和“冲天太保均平大将军”的称号发布檄文,号召广大农民群众起来推翻唐王朝的封建统治。像这样打出“均平”的旗号,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还是第一次。它说明农民斗争已不仅仅是反对封建暴政、徭役、赋税和人身隶属关系,而且逐渐明确了反对豪强兼并,要求平均财富的认识。这种平均思想的萌芽对宋代农民起义所提出的“等贵贱,均贫富”的口号,具有直接的影响。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