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吐蕃此战也大伤元气。论钦陵已调动了一切可调动的人马,甚至包括西域的主力,否则如果损失不重也轻易不会与薛仁贵讲和。咸亨元年初吐蕃入侵西域势头之盛,前所未见,但此战过后不见有更进一步的行动。后来于阗王伏闍雄更凭借自身的力量,竟然逐出了吐蕃,受到唐廷的封赏。可见吐蕃为集中力量对付薛仁贵率领的逻娑道行军,不惜撤出了其在西域的主力,吐蕃在西域的势力也因此削弱了不少。当然,唐以前在西域的用兵也有问题。对吐蕃的挑衅一直犹豫不决,而且派遣将领也不得力,甚至用调遣到西域的方法来作为对名将的排挤。龙朔三年(公元663年),名将苏定方刚从朝鲜战场回来就被派到安西,其实是被朝中排挤出来的,最终在乾封二年(公元667年)死于军中(据吐蕃史书记载,那位逃到吐蕃划分田界的达延芒波结太子最终就是被苏定方所杀,此时的苏定方已年过古稀,真不愧名将!)。裴行俭因为册封武昭仪之事也被调出京城做安西都护,还好这位名将当时年纪不大,在西域颇有作为,而且还活着。公元669年,裴行俭调回京都。裴行俭刚走,第二年就发生本章开头的吐蕃大举入侵西域。唐廷只得再从朝鲜战场调薛仁贵、郭待封征吐蕃(薛仁贵一走,高句丽又叛乱)。唉,唐朝初年,也够这些将军们受的! 吐蕃既得吐谷浑,与唐争西域四镇就更激烈了,甚至开始争夺唐本部土地,同时也向东方和东南方迈出了扩张的脚步。 3、进军东南,兼并诸羌 大非川之战的胜利,使得吐蕃获得对西域诸羌的绝对控制权,吐谷浑已事实并入大吐蕃的领土,西域诸羌也基本被吐蕃统一。但吐蕃兼并诸羌、扩张领土的脚步并没有就此停止。 在吐蕃东南部(即大唐的西南),包括现在的四川、云南等地,还生活着许多古老的羌族部落(其实吐蕃的祖先六氂牛部就是从四川进入西藏的,详见第一章)。比如,《隋书 西域传》里就记载有附国。有国王,统率二万余户,地在成都西北。附国东面又有嘉良夷,东北面有党项,西面是女国(即苏毗),另外还有许多散居深山穷谷中的诸羌,风俗类似党项,有些属吐谷浑,有些属附国,其中据传还有一个“东女国”,风俗类似女国苏毗,因在苏毗东,故称东女国。苏毗在唐时已被吐蕃所灭,东女国则一直存在,后迁入唐。我前面曾说过《西游记》中女儿国可能是作者参照了苏毗国,现在想想,吴承恩参考东女国的可能性更大一点。 隋朝时,附国、嘉良夷等诸羌均来朝贡,隋炀帝设诸道总管这些内附部落。唐沿隋制,剑南道设诸羌羁縻州168个,管理这些诸羌部落,分属松州、茂州、巂州等都督府。 在松赞干布时代,吐蕃已开始了向东南诸羌的兼并。公元634年至638年,松赞干布先后占领党项、白兰等羌部,而后又率大军攻松州(今四川松德),接下去就是前面曾介绍过的松州之战,唐将牛进达率军获得松州大捷。附国何时被吐蕃所占未见记载,唐时已不见附国之名,但松赞干布率军攻松州时,应当经过附国,可想在松州之战前,附国已被吐蕃吞并了。 公元667年,禄东赞率军攻取生羌十二个州(生羌可能是指当时文化程度更落后的羌族)。唐剑南道所属诸羌陆续被吐蕃占领。 至唐肃宗时,除少数羌族内迁外,其余诸羌都被并入吐蕃。至此,吐蕃兼并诸羌州成功,建立羌族统一国家的事业基本完成。 除诸羌之外,我国的西南部还生活着诸蛮。 公元678年,禄东赞之子,大相尊业多布(即战神论钦陵之父)率兵攻西洱河一带(今云南洱海)诸蛮。唐在茂州(今四川茂县)筑安戎城,阻断吐蕃通诸蛮之路。尊业多布以熟悉地理的生羌为向导,攻拔安戎城,增兵驻守,西洱河一带诸蛮相率降附。 公元703年,器弩悉弄赞普亲征今云南丽江一带的乌蛮。吐蕃史书记载器弩悉弄赞普“向白蛮征税,乌蛮亦款服,兵精国强,为前王所未有”。可惜,这位前所未有的赞普于704年在征蛮的途中死于军中。 与吞并诸羌不同,诸蛮与羌族种族不同,吐蕃几代赞普连年征伐,也未能完全征服诸蛮。后来,到公元751年(唐天宝十年),南诏国与唐失和,降附吐蕃。南诏是西南诸蛮自己建立起来的大国,吐蕃获得这个大附属国,国势终于发展到了最高点。 吐蕃国力强盛,但经济文化落后,要发展经济文化,必然需要农业的发展,虽然禄东赞的划分田界使吐蕃进步了封建社会,但高原苦寒的地理环境一直在制约着吐蕃的经济发展。走下高原,向周围要更多的土地,侵略农耕社会,是吐蕃国力发展的必然。从松赞干布开始,吐蕃以逻娑(即拉萨)为中心,不断向外扩张领土,终于建立了大吐蕃国,吐蕃土地也从纯粹的高原类型增加了不少丘陵和平原。《新唐书 吐蕃传》说吐蕃“东与松、茂、巂接,南极婆罗门(尼泊尔),西取四镇,北抵突厥,幅员万余里,汉魏诸戎所无也”。事实上,这描述得还只是唐高宗时吐蕃的领土,后来吐蕃疆域比这时候大多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