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军事 > 三国 >

诸葛亮为何非要致孟达于死地不可(2)

http://www.newdu.com 2018-01-15 网易 佚名 参加讨论
孟达绝刘降曹原因 
    建安二十四年,刘备占领汉中之后,“命达从秭归北攻房陵,房陵太守蒯祺为达兵所害。达将进攻上庸,先主阴恐达难独任,乃遣封自汉中乘沔水下统达军,与达会上庸。上庸太守申耽举众降,遣妻子及宗族诣成都。先主加耽征北将军,领上庸太守员乡侯如故,以耽弟仪为建信将军、西城太守,迁封为副军将军”。原本孟达是单独领兵攻房陵,在蒯祺遇害后,先是刘备“阴恐达难独任,乃遣封自汉中乘沔水下统达军,与达会上庸”,实际上剥夺了孟达的军事指挥权,成了刘封的部下;其次是在平定三郡以后,连降将申耽、申仪都有封赏,偏偏孟达不在其列,有功不得赏。短时间内刘备对待孟达的态度反差巨大,原因何在呢?仔细分析上文所引史料,不难看出,刘备对孟达态度发生变化的关键点在于蒯祺遇害。 
    对蒯祺的情况做一具体分析,不难看出刘备态度变化的原因。蒯祺属于荆州中庐大族蒯氏,他的妻子即是诸葛亮的大姐。对于孟达攻杀蒯祺后诸葛亮的反应,我们可以从《三国志·费诗传》所记载降人李鸿的一段话中略窥一二:“间过孟达许,适见王冲从南来,言往者达之去就,明公切齿,欲诛达妻子,赖先主不听耳。达曰:‘诸葛亮见顾有本末,终不尔也。’尽不信冲言,委仰明公,无复已已。”王冲所言诸葛亮“欲诛达妻子”未必是实情,但诸葛亮对孟达“切齿”应是符合事实的。孟达云“诸葛亮见顾有本末,终不尔也”之意是诸葛亮虽然恨我,但却不会做出杀害我妻子儿女的行为,同传所记载诸葛亮与孟达书信中所谓“鸿道王冲造作虚语,云足下量度吾心,不受冲说”也说明了这一点。那么诸葛亮对孟达“切齿”的原因是什么呢?或许有人认为应是孟达降魏的叛国行为,但诸葛亮与孟达书中有“呜呼孟子,斯实刘封侵陵足下,以伤先主待士之义”一语,将孟达降魏的责任全部归于刘封“侵陵”,故诸葛亮应该不会为此事对孟达恨到“切齿”的程度。结合当时各因素综合分析,令诸葛亮“切齿”的原因只能是孟达攻杀其姐夫蒯祺。 
    诸葛亮因幼年父母双亡,兄长诸葛瑾早年离家避乱江东,自幼便与其姐相依为命,姐弟间自然情深意笃。孟达不考虑这层关系,贸然杀害诸葛亮姐夫,虽未必是存心为之,但此事必然对诸葛亮影响极深。诸葛亮大姐在孟达兵祸中是否一同遇害,因史书中并无明文记载,故不得而知。若诸葛亮大姐亦为孟达兵所害,诸葛亮对孟达必然恨之入骨;若其当时不在蒯祺军中或者幸免于难,中年丧夫,必然痛彻心肺,诸葛亮不会不受到影响。这是其一。更为重要的是,蒯氏家族与荆州特别是襄阳大族之间还有着千丝万缕的家族利益。蒯、庞、黄、习、马、蔡等荆州大族与外来的刘表及诸葛亮家族之间或有婚姻关系,或者联系十分紧密。孟达攻房陵,虽说是刘备的命令,但攻杀蒯祺却是荆州集团不能容忍的,尤其诸葛亮为刘备谋主,是荆州集团的首脑,以他为代表的荆州集团对此事的反映必然会影响刘备的决定,这正为荆州集团提供了通过打击孟达进而削弱东州集团实力的大好时机。刘备殷鉴曹操的教训,亦不得不采取断然措施。早在兴平元年(公元194年),曹操杀陈留名士边让,导致陈宫、张邈叛迎吕布,几乎使曹操丢掉了整个兖州。田余庆先生在《曹袁之争与世家大族》一文中指出:“兔死狐悲,物伤其类,兖州士大夫从边让事件中深感悲哀和恐惧,于是‘士林悲愤,人怨天怒,一夫奋臂,举州同声’,以致使曹操‘躬破于徐方,地夺于吕布’。显然,这不是个别人兴风作浪,而是站在边让一起的兖州世家大族向曹操发动了突然袭击。”由于曹操杀边让的前车之鉴以及考虑到荆州集团在己方政权中的重要地位,刘备不得不对孟达采取行动,夺其军事指挥权,这应该就是刘备“阴恐达难独任”的真实原因。 
    孟达攻杀蒯祺后,刘备派刘封统率孟达。“刘封者,本罗侯寇氏之子,长沙刘氏之甥也。先主至荆州,以未有继嗣,养封为子。及先主入蜀,自葭萌还攻刘璋,时封年二十余,有武艺,气力过人,将兵俱与诸葛亮、张飞等溯流西上,所在战克。益州既定,以封为副军中郎将”。可见,刘封虽为刘备义子,但实际上属于荆州集团,具有刘备心腹与荆州集团骨干的双重身份,而且是以文官为主的荆州集团中难得的勇将,由其接替孟达,既符合荆州集团的利益,也有利于刘备加强对东三郡的统治。 
    刘封接替孟达平定三郡后,“与达忿争不和,封寻夺达鼓吹”,“鼓吹”指军乐队,是权力、地位的象征,刘封此举明显是对孟达的一种侮辱,实际上更是荆州集团对东州集团的攻击。按法正卒于孟达降魏同年,则此时法正或已病故,或已重病,无法在政治上对孟达提供帮助,其余李严、董和等人在刘备集团中的地位皆无法与诸葛亮相比,自然无法对孟达提供有力的政治支援,孟达实际上是独自面对整个荆州集团。在这种情况下,孟达为自保,绝刘降曹亦在情理之中。 
    孟达降魏之时,做出了一个不合常理的举动,即“表辞先主”,其表云: 
    伏惟殿下将建伊、吕之业,追桓、文之功,大事草创,假势吴、楚,是以有为之士深睹归趣。臣委质已来,愆戾山积,臣犹自知,况于君乎!今王朝以兴,英俊鳞集,臣内无辅佐之器,外无将领之才,列次功臣,诚自愧也。臣闻范蠡识微,浮于五湖;咎犯谢罪,逡巡于河上。夫际会之间,请命乞身。何则?欲絜去就之分也。况臣卑鄙,无元功巨勋,自系于时,窃慕前贤,早思远耻。昔申生至孝见疑于亲,子胥至忠见诛于君,蒙恬拓境而被大刑,乐毅破齐而遭谗佞,臣每读其书,未尝不慷慨流涕,而亲当其事,益以伤绝。何者?荆州覆败,大臣失节,百无一还。惟臣寻事,自致房陵、上庸,而复乞身,自放于外。伏想殿下圣恩感悟,愍臣之心,悼臣之举。臣诚小人,不能始终,知而为之,敢谓非罪!臣每闻交绝无恶声,去臣无怨辞,臣过奉教于君子,原君王勉之也。 
    在这份辞表的字里行间,处处都流露出孟达的无奈和伤悲。文章以申生、伍子胥、蒙恬、乐毅等为国尽忠但又不得善终的前人自喻,表达出孟达当时的无奈心情。最为关键的一句是“臣委质已来,愆戾山积,臣犹自知,况于君乎”,所谓的“愆戾山积”并非一般所认为的是不救关羽,因为当时孟达已经失去了军事指挥权,救不救当由刘封决断;同时由于两大集团的矛盾激化,孟达也不可能影响刘封对待关羽问题的决策,不救关羽显然是刘封的决定,因此这里的“愆戾山积”所指应是攻杀蒯祺,得罪了整个荆州集团。“臣犹自知,况於君乎”,孟达同时指出,刘备对此也应心知肚明,但却放任荆州集团的所作所为。这应该是孟达降魏的主要原因,由此也就不难理解孟达在反叛之时为何上表旧主的动机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