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军事 > 三国 >

从六出祁山看诸葛亮军事能力(2)

http://www.newdu.com 2018-01-15 新浪文化读书社区—三国 佚名 参加讨论
第六次是战略攻魏出斜谷。建兴11年冬,使诸军运米,集于斜谷口,治斜谷邸阁。12年春二月,出斜谷,以流马运。秋八月,亮卒于渭滨。这一次准备就比较充分了,专门造了邸阁(粮仓),运输工具也进一步改进了,没有出现粮运不济的问题,交战中也没有出现大的失败。诸葛亮到这里才算比较成熟了。
    不过这一次战略上同样处于魏国算计中,必然失败:
    《晋书。宣帝纪》:“(上次战后)时军师杜袭、督军薛悌皆言,明年麦熟,亮必为寇,陇右无谷,宜及冬豫运。帝曰:‘亮再出祁山,一攻陈仓,挫衄而反。纵其后出,不复攻城,当求野战,必在陇东,不在西也。亮每以粮少为恨,归必积谷,以吾料之,非三稔不能动矣。’于是表徙冀州农夫佃上邽,兴京兆、天水、南安监冶。”
    《明帝纪》:“诏宣王,‘但坚壁拒守以挫其锋,彼进不得志,退无与战,久停则粮尽,虏略无所获,则必走矣。走而追之,以逸代劳,全胜之道也。’”
    在战术上,也处处被人看破:
    《郭淮传》:“青龙二年(建兴12年),诸葛亮出斜谷,并屯田兰坑。是时司马宣王屯渭南。淮策亮必争北原,宜先据之,议者多谓不然。淮曰‘若亮跨渭登原,连兵北山,隔绝陇道(笔者注:古陇道就是今陕西陇县固关至甘肃张家川一线),摇荡民、夷,此非国之利也。’宣王善之,淮遂屯北原。堑垒未成,蜀兵大至,淮逆击走之。”
    ——这一次诸葛亮又是见机迟缓,丧失战机。
    《郭淮传》:“后数日,亮盛兵西行,诸将皆谓欲攻西围,淮独以为此见形于西,欲使官兵重应之,必攻阳遂耳。其夜果攻阳遂,有备不得上。”
    ——这一次诸葛亮是欲盖弥彰,被人看破。
    以上总共6次战事。号称6出祁山,是三国演义的说法。其实战略进攻只有4次,2次出祁山,2次出关中。还有另两次战事也发生于祁山方向,一次派陈式攻取武都阴平,诸葛亮到祁山阻止魏国援兵;一次防守魏国进攻,由魏延在祁山方向主动出击击败郭淮,所以也算出祁山。就这样,6次战事,出祁山最多4次,严格说来只有2出祁山。
    这6次战事充分体现了诸葛亮军事才能的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军事战略和军事谋略上面:
    1、 战略思想混乱和错误。体现为:
    第一、战略方向混乱。
    从汉中攻魏,战略上有两个方向,一个是出陇右;一个是直接出关中。到底取哪个方向,缺乏明确方针,思维混乱。诸葛亮对魏战略进攻一共四次,第一次建兴6年春出祁山;第二次接着同年冬出关中;第三次又出祁山;第四次又出关中。忽此忽彼,反复无常,毫无定见。这是不可以解释为是为了出其不意的,除了第一次出其不意外,其余三次均在曹魏方算计中。
    第二、作战方针错误。
    从蜀汉攻魏,兵力不足,道路险远,后勤困难,而魏国救援相对方便,所以利在速战。而诸葛亮总是小心谨慎,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不求有功先求无过,以持久之计争衡。这是优势情形下的战法,劣势情形下是不可以采用这种战法的。而蜀汉的兵力有限,后勤困难,关陇一带地形复杂,处于不利地位,根本无法支持这种战法,只会丧失到手的机会,必然失败。
    第三、舍本逐末,脱离战略重点。
    北伐的关键是夺取长安,而诸葛亮却从来未以长安为目标展开行动,总是在远离长安的地方纠缠,贪图小利。
    这个问题,第四次战略攻魏出斜谷的时候,司马懿的评论最能说明问题。见《晋书。宣帝纪》:
    “(司马懿)因谓诸将曰:‘亮若勇者,当出武功依山而东,若西上五丈原,则诸军无事矣。’亮果上原。”
    ——司马懿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如果诸葛亮出斜谷后向东出武功攻长安,那么魏兵就必须与其决战,而不能坚守不出。现在诸葛亮舍本逐末,反向西上五丈原,那就变成武装大游行了,因为对魏没有任何威胁,魏兵坚壁即可,完全不必理会其挑战。
    从
    汉中出关中,从西到东大致依次有陈仓道、褒斜道、骆谷、子午谷四条路。子午谷离长安最近,威胁也最大,陈仓离长安最远,威胁也最小。魏延的子午谷偷袭正是抓住了长安这个关键,体现了出色的眼光。
    所以说诸葛亮政治战略很高明,但是军事战略不足,这一点从《隆中对》就已有充分体现。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