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名天下传千古 据史料记载,张良随刘邦定都关中后“杜门不出”,这是在干什么呢?他在“道引,不食谷。”“道引,不食谷”实际上是汉初流行的一种气功。他的这种做法被宋人司马光称为“等功名于物外,置荣利于不顾”。明人更写出“张良范蠡笑人痴”的诗句,将张良和范蠡相提并论,认为其功成身退。 张良在后世享有着“功成不居”的美名,他真的是“功成不居”吗?关于这一点,学术界的认识并不统一。 一是认为张良的确抱病,“杜门不出”为养病;二是认为张良明哲保身,“杜门不出”为避祸。究竟谁说得对呢? 《史记·留侯世家》记载:张良多病,从未亲自领过兵,而是作为一位出谋划策的谋臣,时时伴在刘邦左右。汉三年,楚汉之争激战正酣。到了汉六年受封留侯后,张良明确表示,自己愿意扔下世间俗事,追随赤松子游仙,学习道引辟谷。 《汉书·张陈王周传》中有这样的记载:“良多病,未尝特将兵,常为画策臣,时时从。”又载:“良从入关,性多疾,即道引不食谷,闭门不出岁余。” 《史记》、《汉书》两部原始文献的记载也从侧面印证了张良“多病”的说法。在《史记·留侯世家》中司马迁曾写道:起初我以为张良是位高大魁梧的男儿,等看到他的画像时才发现,他竟有着美丽女子般的容貌。若是真长得像一位美女(好女),估计体质的确也好不到哪里去吧! 高帝十一年,黥布叛乱,刘邦带病亲征,留守的大臣们送行至灞上,张良也抱病前来。作为刘邦身边至关重要的谋士,张良理应随驾出征才对,但疾病迫使他不得不缺席。到达曲邮,张良病势加重,他叮嘱刘邦用兵时千万不要和楚兵争锋,并建议让太子监管关中军队。刘邦对他说:虽然子房你重病在身,不过我还是希望,即便是躺在病榻之上,也要辅佐太子。这番言语中透露的信息表明,此时张良已经病得不轻了。 高帝十二年,刘邦征黥布时身受致命箭伤,回到京城时已经无药可救。弥留之际,吕后向刘邦三问相国人选,刘邦分别以萧何之后曹参,曹参之后王陵、陈平,一一应对。曹参、王陵、陈平,甚至连周勃也成为预备太尉的人选,唯独张良未被提及。一方面,张良本非相国,此职一直由萧何担任,不提他也属正常;另一方面,张良病势沉重,特别是在高帝十一年、十二年,愈加严重起来,刘邦自然会有所顾忌。 张良抱病在身,确有此事,不过这病到底有多严重呢?刘邦迁都关中之前,张良随他灭秦、灭项,形影不离,为何刘邦一翻身做了皇帝,他反倒病得无法工作了呢? 高祖六年刘邦定都关中,直至此时,关于张良的病情未见其他文献有明确记载。不过张良从此时开始便“杜门不出”,可见其中确有生病的因素,当然,除此以外应当有其他原因。 一是知足。张良自称,家中五世担任韩国国君的相国(家世相韩),韩被秦灭,不爱万金,要为韩报仇。现在,以“三寸舌”成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达到布衣生活的顶点,对我张良而言,已经十分满足了(足矣)。所以“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