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军事 > 汉朝 >

楚汉潍水之战:韩信消灭了齐楚仅余的有生力量(7)

http://www.newdu.com 2018-01-15 中华网论坛 佚名 参加讨论
我们从当时的形式看,高密西侧的潍水东西两岸,扎住齐楚联军和汉军隔河对峙,兵力基本双方平衡,齐楚联军稍占优势,但是联军的作战效率显然低于单一军种,所以两方都无压倒性的实力。齐地西南有田横势力,东南有田光势力,东北有田既势力,而汉军千里作战,不但粮草问题难以解决,在齐人地盘作战会随时遭到齐人反噬。面临这样的局面,龙且应该以大无畏的精神,力否立即作战的战略,依托潍水坚守高密,一面让田广招齐人在后方反汉,一面厉兵秣马,积极备战,等待随时出击。残余的田氏势力更是好棋,可以让田横军迂回济北郡,收复失地,断绝汉军后路割断刘邦和韩信联系。令东南的田光军沿潍水北上,东北田既军西进潍水上游,一边可以南北和高密成夹击形式,一边可以甚至直接威胁齐郡,趁机收复都城。龙且甚至可以派出一只机动骑兵辅助田氏势力捣乱其汉军后方。“兵者,造势也”,如此大张旗鼓的造势,其形式逼得汉军不得不急于求战。此时龙且一边积极备战准备随时出击,一边表现出死守坚城坚决不与汉军交战的态度。“兵者,诡道也”。现在摆在汉军的路只有三条,上策:立刻退兵,此策不但汉军难以接受,而且退兵并不是容易之事,龙且完全可以一边追击,一边发动后方的齐人阻击拦截汉军,在野战中击溃汉军主力。中策:一面留下大军监视齐楚联军,一面派机动部队剿灭南北,以及后方的齐人反扑。这样也好,两个对峙的双方,就是要利用一切力量调动对方运动。动则容易露出破绽,动则容易兵力分散,动则容易士卒疲惫。龙且可以等待战机,汉军如调遣太多军队去剿灭齐人,则进攻主力军队,击败主力军队;如调遣太少军队去剿灭齐人,则无法应付齐人的反扑。下策:率领大军强行进攻高密,此策龙且更可高枕无忧,有天险可距,有坚城可守,兵力又占优势,汉军只能损兵折将。总之,龙且最好的选择就是备战而不出战,欲战而示之怯战,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以无为而无所不为,把主动权牢牢的把握在自己的手中,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时间,地点决战。其中最大的问题是如何让齐人配合自己完成战略计划,这里就需要政治交涉,政治交易,而齐人面临国家既灭有求于楚,不得不依从于楚。确定齐人的权益以及在齐的政治利益,完全可以把齐人绑在自己的战车上。 
    可惜,龙且选择了最失败的时机与汉作战。其忽视军事与政治之间平衡是一方面,其内心欲得齐之大半,裂土封王的急切心理也导致他急于求成,想立下不世功绩,而忽视战争的最基本的原理,先胜而后战,以致一朝得失,遗恨千古。
    在此战中,韩信又一次发挥“兵者,诡道也”这个千古不颠的真理,并且辨证的把自己的劣势转变为优势,潍水本来是韩信进攻齐楚的天然屏障,半渡而击是兵家最基本的常识。韩信却反其道而行之,故意把自己摆在半渡而击的位置,引诱对方进攻,而自己则半渡而击。并放水分隔齐楚联军为两部,各个击破,由此为楚汉之争的成败获得转折性,决定性意义的胜利。
    此战种种的前因后果应该得到重新的认识,而且其间的种种得失问题也应该令人深思,并从中让后人得到一定的启迪作用。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