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18年,并吞六国的秦始皇,为了完成统一伟业,将旌旗南指,派屠睢统领五十万大军,兵分五路向岭南进军。起初,在秦强大的军事力量打击下,越人遭受重创,首领泽吁宋被杀,秦军所向披靡。但南方多水,秦深入南国后因不善水战,战事便艰难起来。越人利用熟悉地形、深谙水战的自身优势,夜袭秦军,结果“秦军扶尸流血数十万”,主帅屠睢也被杀死。 叱咤风云的秦始皇,哪受过如此屈辱。为了迅速扭转秦军兵力不足、给养不继的局面,公元前217年末,秦始皇下令监御史史禄开凿水上航运通道。史禄率领军队和民工在今广西兴安县开山筑堤,穿越分水岭,凿深漓江上源河道,历经三年,终于把长江水系的湘江水和珠江水系的漓江水南北贯通起来。这条运河便叫灵渠。依靠这条水上补给线,秦军的楼船将士向百越发起攻击,很快击溃了越人的反抗,取得了统一岭南的胜利。 在进军岭南的楼船将士中,有一位来自河北的尉官叫作赵佗,在岭南统一后做了龙川县的县太爷。秦末,中原烽烟四起,深患重病的南海郡尉任嚣,秘密召见赵佗,让他趁陈胜、吴广起义之机,割据一方。赵佗不负所望,立即切断与秦国的通道,又利用楚汉战争这段时间,兼并了包括广西和越南北部的广大地区,在公元前203年建立了南越国,定都番禺(今广州),自称南越武王。 赵佗于西汉初建立的岭南王国,存五世,共93年。 平定南越 南越国后期,汉武帝派人出使岭南说服国王赵兴“内属”,越人丞相吕嘉反对归附汉朝,于是发生了宫廷内乱。公元112年秋,汉武帝调遣粤人和江淮以南楼船将士十万大军进攻南越国。 汉军从水上分五路进军。平南越的主力为伏波将军路博德,率军从贵阳出发,下湟水,直达四会县,再顺流过石门直捣番禺;另一主力楼船将军杨仆从豫章郡下横浦关,入涢水,再顺北江而下到番禺;第三、四路领军郑严、田甲,原来都是越将,后投降汉朝,分别被封为戈船将军和下濑将军,他们率军从湖南零陵出发,一路走漓江,另一路走贺水,然后取道西江,直迫番禺城下;第五路为驰义侯何遗,也是一个越国降将,他率领巴属罪人及夜朗兵马,沿牂柯江向番禺进发。这条水路是番阳县令唐萌到岭南“风指晓南越”时发现的,可以说是一支轻骑兵,不料后来西南地区的“且兰”君长不愿率军远征,发动了叛乱,使驰义侯这一路贻误军机,没能赶到番禺参加五路水军的会战。 水军在水上遭遇南越国的顽强抵抗。激战持续了一年多,到公元前111年秋,楼船将军杨仆才率军攻陷寻峡,分别击溃洭口关、万人城、石门的南越精锐军队,并与其它三路水军合围,猛攻番禺。《史记》中对这场五路水军攻南越的战斗有比较详细的记载:“会暮,楼船攻越人,纵火烧城。”看来,南越国都城在被汉水军攻陷后,又被一把大火化为焦土。当南越国被攻陷的消息,飞马报到正在河东郡(今山西境内)巡游的汉武帝,汉武帝一高兴,便把河东郡改名“闻喜县”。当他巡游到中乡(今河南境内),得到奏报已斩南越丞相吕嘉,又将中乡改名“获嘉县”。历史如水。如今,闻喜县和获嘉县县名犹存,而汉武帝与南越王一样早已化为泥土。 南越国在熊熊的烈火中灰飞烟灭。在御苑遗址的井中,可以看到被大火烧过的砖瓦、焦木,近井底处有一个被火烧焦的辘轳,宫苑西面也挖掘出大片被烧焦的造船木料。这些都仿佛在诉说着南越国的兴衰沉浮。 对于南越国的兴亡,司马迁感叹道:“成败之转,譬若纠墨”(《史记》列传第五十《南越尉佗》)。他是通过南越国的沉浮,来说明成与败、祸与福就像绳索一样交织在一起的道理。南越国自立为王,虽然有有悖于统一、离经叛道之嫌疑,但在客观上,却使广大的岭南老百姓避免卷入秦末战乱和楚汉相争的烽烟之中,偏安一方,得到了八、九十年的和平与发展。 南越国二代王赵胡本名叫赵(目末),""是个古字,至为尊贵。可这位南越二代王虽然在割据小国中至高无上,对汉帝国却只能俯首称臣,所以他在与汉朝廷的交往中改用"胡"字以避讳。由此也可看出南越君臣对汉廷既不服又畏惧的复杂心态。 南越国的政治制度,基本上是仿汉制,在实行郡县制的同时,赵氏还俨然以中央王朝的姿态,分封了几个王侯。其中最有势力的是苍梧王赵光,他是赵胡的兄弟,即赵佗之孙。当年赵佗平定桂林郡的叛乱后,为了强化对西瓯人的统治,将今广西梧州及其附近地区从桂林郡划出来,封给自己的孙子,根据两广地区的出土文物分析,南越国先后至少分封了五位王侯。这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对南越国安定社会、发展经济起了重要的作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