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将屯有其鲜明的特点:其一是屯期短。如文帝后六年(公元前158年)“匈奴三万骑入上郡,三万骑入云中,以中大夫令免为车骑将军屯飞狐,故楚相苏意为将军屯句注,将军张武屯北地,河内太守周亚夫为将军次细柳,宗正刘礼为将军次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次棘门,以备匈奴”,月余即罢;[2]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卫尉李广为骁骑将军屯云中,中尉程不识为车骑将军屯雁门,六月罢”。[3]其二是规模不一。如文帝十四年(公元前166年)“匈奴寇边,杀北地都尉卬。遣三将军军陇西、北地、上郡,中尉周舍为卫将军,郎中令张武为车骑将军,军渭北,车千乘,骑卒十万人”。[4]《汉书·李陵传》:“拜李陵为骑都尉,将勇敢士五千人教射酒泉、张掖以备胡。”多到十万,少至五千,规模极不一致。 但就一般情形而言,西汉将屯兵一般以一个领兵将领率万人左右为一个将屯单位。如赵充国将屯金城,率“吏卒万二百八十一人”;[5]《汉书·冯奉世传》载永光二年(公元前42年),“遣奉世将万二千人骑以将屯为名,……至陇西分屯三处”;《居延汉简释文合校》所载路博德将屯居延所率吏卒八千四百人。[6]我们以此为依据,从整个西汉将屯情况做综合测度,各时期将屯兵,平均大约保持在2万一3万人左右。这仅是指一般情形而言。汉武帝及王莽时期,由于边防形势所需,其将屯兵显然多些。 (三)屯田兵数量。 屯田兵,主要包括农都尉辖领的屯田吏卒和一些临时设置的屯田机构的吏卒。如西域戊己校尉屯田和赵充国湟中屯田等。然以农都尉所辖领的屯田吏卒为主体。 屯田兵之设,始自武帝。《汉书·百官表》载:“农都尉,属国都尉皆武帝置。”西汉置有多少农都尉呢?查考《汉书》,农都尉仅二处记载,即张掖农都尉和上河农都尉。[7]然依《后汉书·百官志》记载:“边郡置农都尉,屯田殖谷。”这里所指边郡系北边和西北边郡。如此,则应不止张掖、上河有农都尉。《居延汉简释文合校》简214·33A:“守大司农光禄大夫臣调昧死言守受簿丞庆前以请诏使护军屯食守部丞武口以东至西河郡十一农都尉官二调物钱谷漕转耀为民困乏愿调有余给不口。”此简是西汉元帝永光二年(公元前42年)所下诏书。“十一农都尉”据陈梦家先生考证:“简云‘口口以东至西河郡十一农都尉官’所缺当为敦煌,沿边自敦煌至西河恰为第十一……如此似边郡每郡各一农都尉。据此简,十一农都尉受制于大司农,而各郡的都尉受制于太守,不可等同。”[8]据此,我们可知汉在边郡地区较为普遍地设置了农都尉。 那么,一个农都尉所辖屯田吏卒有多少呢?案农都尉秩比二千石,与部校尉秩同。西汉一部校尉领兵一般千人左右为常,而农都尉所率吏卒当也不相上下。《汉书·西域传》载宣帝时,由侍郎、副校尉领田士一千五百人“屯田积谷”。汉简中有骍马田官调戍田卒千五百人修泾渠,[9]似为一个屯田部的吏卒。如此我们按一农都尉领屯田吏卒千五百人计,边郡20多个农都尉便有屯田兵约3万人左右。 当然,其他如西域屯田,为数不过一至二千,而赵充国湟中屯田仅行之数月,故此我们略而不计。 至于《汉书·匈奴传》载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汉渡河自朔方以西至令居,往往通渠置田官,吏卒五六万人,稍蚕食,地接匈奴以北”。又《汉书·食货志》载:“初置张掖、酒泉,而上郡、朔方、西河、河西开田官,斥塞卒六十万人戌田之”。这种情况,不是通例。仅为汉武时开拓新郡,一时来不及徙民实边,而大量调集屯田吏卒且耕且守,为徙民实边作准备的特殊措施,并非常制。 (四)属国兵数量。 属国之设,亦始于汉武帝之时《(汉书·百官表》:“农都尉、属国都尉皆武帝置。”《史记·卫将军骠骑传》说: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秋浑邪王来降,“乃分徙降者边五郡故塞外,而皆在河南,因其故俗为属国”。可知属国设置确切时间为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 西汉从元狩二年开始,至昭、宣时期至少设置了安定、天水、上郡、西河、五原、张掖、金城等七个属国。 利用少数民族卫边的思想,在汉初已有。贾谊对此就曾提出过一个规划。他说:“将必以匈奴之众为汉民,制之令千家而为一国,列处塞外,自陇西延至辽东,各有分地以卫边,使备月氏、灌窳之变。”[10]及武帝元狩二年秋:“匈奴昆邪王杀休屠王,并将其众四万余人降汉,置五属国处之。”[11]平均八千人一个属国,如以一户四人计,则一属国约合二千家。贾谊说:“窃料匈奴……户口三十万耳……陛下何不使能者一试理……”[12]是知汉初匈奴户约三十万,而拥有“控弦之士三十万”,[13]则平均一户出一人为兵。 据此,武帝元狩二年所置五属国,则约合平均每属国有兵二千人左右。这种设置也符合当时的边防原则。汉制,属国之设“分郡离远县置之,如郡差小,置本郡名”。[14]如果属国户口过盈,兵力过盛,郡县难以牵制。至于《后汉书·窦融传》云:“张掖属国,精兵万骑。”仅为西汉末季战乱割据之特例。 假若每属国平均有兵二千计,则西汉七个属国,乃有兵约1.5万人左右。 综上所述,西汉在一般情况下,边防军通常为三十万左右(边郡兵24万一25万,屯田兵3万,将屯兵2万一3万,属国兵1.5万)。而在武帝时,由于军事需要,尚临时增驻了六十余万屯田吏卒,估计其边防兵力最高额达80万一90万左右;王莽时,由于边防危机,也在边境临时增驻边兵二十余万,其边防军约有50万左右。 东汉时期,由于兵役制度较为复杂,有征有募,又大量采用了刑徒兵和夷兵,故很难测度其实有数量。然据《后汉书·西羌传》载:安帝元初年间,西羌寇乱,任尚为中郎将将兵征讨,虞诩谓任尚曰:“使君频举奉国命征讨逐寇贼,三州(指幽、并、凉三州,几乎是东汉西、北边郡之全部,笔者案)有屯兵二十余万人,弃农桑,被苦役,而未有功效,劳费日滋。”可知,东汉边兵虽不及西汉之盛,但也常备有二十余万。而在明、章之际,积极经营四裔,估计其边防兵数量会多些。 综观整个秦汉时期,边防兵力部署随一定时期边防政策及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而变化。在战时,由于军事需要,边防兵力较盛,如秦始皇时有边兵80万左右;汉武时边防征兵最高额也达80万一90万左右;王莽时达50万左右。而在平时,边防兵则相对较少,如汉初、昭、宣时期、东汉时期,边兵一般在20万一30万左右,约占全国兵力30%左右。[15]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