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刘备和他的兄弟们在漫无止境的等待中,肆意挥霍大把大把的青春的时候,另一个男人也在等待。 这个男人同样不是一个甘于平淡的人。不过他选择的是另一条路-造反! 他的名字是张角。 东汉末年社会问题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是宦官当权,朝政黑暗,吏治*,土地兼并十分严重,贫富分化非常悬殊,下层人民生活艰难(其实每个黑暗的时代都大同小异)。很多人,尤其是穷苦人民对社会非常不满。 张角正是一个对社会极其不满的人。同时,他也是一个十分博学的人,不但对道教的五行学说等知识很有研究,而且对中医学也有一定的造诣。 当刘备还是个小学生的时候,张角已经是个“大仙”了。他自称为“大贤良师”,在老家冀州钜鹿(今河北巨鹿)一带,建立了太平道组织,发展了一批早期会员。 张角的太平道,与一本叫做《太平经》的道教著作有着密切的联系。当时道教常见的内容,比如阴阳五行、长寿成仙、治病养生、通神占验、谶纬神学、灾异符瑞、善恶报应等,《太平经》里自然应有尽有。但它之所以被张角选中奉为神书,是因为书中还有代表平民阶层利益,反对统治阶级欺压百姓,主张自食其力,宣扬周穷救急的思想。太平道的得名,以及教义、口号、章程等,都是张角根据《太平经》创设的。 《太平经》里有一句话:“众星亿亿,不若一日之明也;柱天群行之言,不若国一贤良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天上虽然有很多星星,却比不上一个太阳的光亮;天地间虽然有无数生命的活动,却比不上一位贤良的作为。张角的称号“大贤良师”,就是根据这句话得来的。 很明显,张角认为自己是这个世界舍我其谁当仁不让的救世主。 自封为皇帝、救世主的人历朝历代都有不少,群众不是那么好糊弄的,要让群众相信你是救世主,先给一个理由好不好?拜托! 真正让群众相信张角,让太平道盛行起来的,不是《太平经》里诱人的教义和张角的口号,而是几场极其可怕的大瘟疫。 瘟疫是古代人们对一些烈性传染病的统称,有点像近几年的“非典”和“甲流”。不同的是,古代医疗技术远远没有今天这样发达,既没有预防疫苗,也没有专治医院,所以瘟疫是非常可怕的。一个人一旦被传染上瘟疫,往往只能眼睁睁地躺着等死。所以发生瘟疫往往导致大面积人口的不正常死亡,许多地方成为人间地狱,惨绝人寰。 据《后汉书》记载,张角生活的年代,发生的大规模瘟疫非常频繁: 桓帝元嘉元年(151年)正月,京都大疫。二月,九江、庐江大疫。 延熹四年(161年)正月,大疫。 灵帝建宁四年(171年)三月,大疫。 熹平二年(173年)正月,大疫。 光和二年(179年)春,大疫。 五年(182年)二月,大疫。 尤其是后面的几次瘟疫,“大疫”前面已经没有了用作定语的“京都”或“九江、庐江”字眼-这意味着这五次瘟疫是全国性的大灾难。 这几场大瘟疫发生的时间,正是张角这位“救世主”广泛活动的时候。他凭借自己在中医学方面的造诣,带领他的两个弟弟张宝、张梁以及大批弟子,走向灾情严重的地区,以中医加符水、咒语的方式,为穷苦人民“治病”(穷人看病自古就是个大问题)。在“治病”的同时,他自然会顺便广泛宣传《太平经》中反对剥削、主张平等的观念。 张角给穷人“治病”没有什么可值得大惊小怪的,问题奇就奇在,经他“治疗”之后,病人好了很多(病者颇愈)。 不但免费(考虑到传教因素,其实也不算免费)替穷人治病,而且医好了很多人,到这时候,即使张角不想当这个“救世主”,穷苦老百姓都不会答应。 翻身做主,改变命运,就全指望你了,张角大仙! 东汉时代大多数人的理想,不是积累了多少财富,不是出国留学或者移民,更不是成为娱乐明星,而是建功立业,博取功名。 那个时代许多年轻人的偶像就是东汉初年的定远侯-班超。当年班超立功西域、万里觅封侯的事迹,就如远处闪闪发光的灯塔,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有志青年学习班超的好榜样,披荆斩棘,奋勇直前。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