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左车这个时候说,那好吧,俗话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这十六个字可是《史记》的原文,是李左车说的原话--那我也就贡献一点意见吧。出兵作战,攻必克,战必胜,所向披靡这是将军您的长处;但是您的士兵已经很疲劳了,国力也消耗了很多,这是将军您的短处。如果将军您现在平定了赵国以后又要再接再厉去攻打齐国和燕国,那我请问您是打齐呢?还是打燕呢?齐国强大,燕国弱小,您可能是去攻打燕国,可您的军队已经疲劳到这个程度了,攻打燕国有把握吗?如果连燕国都攻打不下来,将来齐国还会臣服于您吗?这是不可能的。今天我李左车为韩将军您设计,我觉得您最好的办法是休兵,不要打了。您可以写一封信给燕国,炫耀你的军威和武力,先吓唬吓唬他们。燕国很弱小啊,看见您在赵国取得这么大的成功和胜利,很可能会不战而降。那么在燕国投降以后,您可以再写一封信给齐国,告诉他们燕国已经投降了,那么齐国会怎么样呢?齐国也会跟着投降。兵不血刃,不战而胜,这是上上策。 韩信说,好,我韩信就按将军您的意思去做。他果然就按李左车的意思那样做了,但这是刘邦不愿意的。刘邦说,你这个韩信怎么能够按兵不动呢?得让他动起来!那么刘邦是怎么做的呢?刘邦先是调动韩信的军队。当时和韩信一起打仗的还有一个人叫张耳,刘邦自己就来到张耳的军中,随张耳的军队行动。而且刘邦是轻车简从,只带了一个随从,这个随从就是他的太仆夏侯婴,他是刘邦的御用车夫。在某一天的清晨,两个人驾着车马,自称是汉国的使臣--汉王派来送信的人--在天不亮的时候冲进了韩信的军营,这时韩信还在睡觉,刘邦和夏侯婴两个人悄悄地走进韩信的大帐,把韩信的官印和兵符拿到了手上,史书上说“夺其印符”--印就是官印,符就是兵符。在那个时代,像韩信这样带兵的将军一定要有两样东西,一个就是他的大将军印,还有一个就是兵符。兵符是一个雕刻成老虎或者其他野兽形状的东西,从当中起一剖两半,带兵的人拿一半,做决策指挥的人拿另一半,要调兵的时候就拿着这一半去到军中,把那一半拿过来对一下,这个东西就叫做符。这两片符如果对上了,就叫什么呢?叫做“符合”--我们现在“符合”这个词就是从这儿来的。刘邦悄悄到韩信军营里把官印和兵符都拿到手上,然后出来调兵,把兵全部重新调动一遍。等刘邦把兵都调完了,韩信才醒来,张耳也才醒来,出去一看说是汉王来了,而且把兵都调完了,他们俩大惊失色,却也没有办法。这时刘邦说,韩信,出兵打齐国去吧。于是韩信也就只好领兵打齐国去了,结果自然又是大获全胜。 在整个刘邦与项羽争夺天下的过程当中,韩信为刘邦立下了汗马功劳,韩信和刘邦的君臣际遇也历来被视为是一段佳话。那么,他们后来怎么会翻脸呢?韩信在建功立业的过程中又犯了什么错误呢? 要说韩信犯错误,就是从攻打齐国开始的。在这一过程中,韩信犯了两个错误。 第一个错误是他不顾大局。当时刘邦把韩信的印符拿过来重新调兵以后,就命令韩信率兵去攻打齐国,韩信当然也就去了。可等他率军到达齐国边境的时候传来了一个消息,说是齐国已经降汉--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刘邦命令韩信出兵的同时还派了一个人到齐国去,这个人的名字叫郦食其,这个“食其”两个字它的文字是写成“食其”,“食”是饮食的“食”,“其”是其他的“其”,但作为人名要念做“异基”。这个郦食其也是个说客,一个辩士,靠出谋划策、耍嘴皮子过日子。这家伙凭着三寸不烂之舌跑到齐国做齐王的思想工作,给做通了--齐王同意降汉,归顺汉王刘邦。于是双方就谈好了投降条件,郦食其也派人送信给刘邦,说齐国这块地方已经搞掂了,用不着打仗了,齐王也就留着郦食其在那儿喝酒了。 这个时候,韩信的军队还在往前进发,路上得到了这个消息,韩信心想,这仗不能打了,都投降了还怎么打呀?范阳辩士蒯通就给韩信出主意了。蒯通说,将军,汉王命令您去攻打齐国,对吧?韩信说,是呀,有这个命令。蒯通问,那他命令您停步了吗?韩信说,这个命令倒是还没有接到。蒯通说,这就对了,你没有接到让你停止进军的命令你干吗要停呢?请将军想一想,将军作战几十年,浴血奋战,打下了多少座城池呢?大概五十多座。这个郦食其一根舌头说下了多少座城池呢?七十二座。请将军您想想看,我们前方将士奋不顾身英勇作战打了好几年还不如郦食其几句话重要了?这个功劳可怎么算啊?韩信说,也对,这话可怎么说?不管他,打,继续去打。 韩信这一继续进军,齐王知道后就恼火了,不是说得好好的嘛,我都归顺了嘛,条件都谈好了嘛,怎么搞的,又派兵打呢?你这是诈我啊!齐王马上反应过来,气哼哼地说,你郦食其是个骗子,是你使的阴谋诡计让我解除武装的--因为现在整个齐国七十二座城池,齐王已经不设防了,他本想着和汉王是一家人他还设什么防啊?可突然韩信的军队就来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