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军事 > 汉朝 >

李广“难封” 只因性格缺陷 未曾受不公平待遇

http://www.newdu.com 2018-01-15 网络博客 佚名 参加讨论
西汉的“飞将军”李广,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纵横沙场约40年,最终不但没有封侯,反而含恨自杀。司马迁在《史记》中对他的不幸遭遇表示深切同情;就连王勃在他的传世名篇《滕王阁序》中也慨叹:“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李广的命运为什么如此悲惨,一代名将为什么难以封侯呢?本文就事论事,想谈谈李广在封侯问题上,有没有遭遇被故意压制、立大功却不得封的不公平待遇。 
    平心而论,李广确有封侯拜将的实力。他骁勇善战,箭法尤其出众,有著名的射箭入石故事和战斗实例为证。青年时期,他跟随汉文帝出猎,多次格杀猛兽,汉文帝叹息:“真可惜呀,你生不逢时!如果是在高帝(刘邦)那个时候,博取万户侯还不是小意思!”一次,他率领四千骑兵出战,被匈奴左贤王的四万骑兵包围,李广毫无惧色,以大黄连弩射死好几个匈奴将军,使敌军不敢近前。大黄连弩是一种需要很大力量才可扳动的强弓……然而,李广虽身经百战,却并不曾取得过什么决定性或者说是关键性的胜利,这恐怕是他没能封侯的最主要原因。
    不妨看看《史记》、《汉书》所载李广几次主要的作战记录。一次,他带百骑去追3个匈奴神射手,凭一己之力便“杀其二人,生得一人”,但随后落入匈奴数千骑包围圈中。李广使出险着,令部下下马解鞍,胡兵疑心有伏军,解围而去。这只是侥幸脱险,并未建功。以四千骑对抗四万骑那一次,几乎全军覆没,虽然没有获罪,也未赢得封赏。另一次更悬,他率军出雁门关击匈奴,大败。后因匈奴单于赏识他的才能和神勇,下令“得李广必生致之”,才没有被杀死,而是被活捉。李广乘其不备夺马而逃,匈奴人追来,被他连连射杀,以此脱困。显然,这一恶战过大于功,部下伤亡惨重,李广自己又被活捉,按律当斩,贬为庶人。
    西汉是一个执法很严的朝代,如果没有立下突出的战功或者功过相抵,是不可能封侯的。即使是对李广深表同情的司马迁,在《李将军列传》里也不时有类似记载:“诸将多中首虏率,以功为侯者,而广军无功。”首虏率指斩杀敌人首级和俘获敌人的数量规定,达到相应数量,才可封侯。
    骁勇如李广,率领的军队为何会“无功”呢?唐代诗人王维感叹“李广无功缘数奇”,认为他未能成就大功乃是命运不好。这话有个典故。李广最后一次随大将军卫青出征,已经60多岁,汉武帝本不打算派他,李广几次主动请战,最终才获准许,但武帝私下对卫青说,李广年纪大,运气也不好,几次关键机会都没能把握住,别让他直接迎战单于。卫青便让李广与另一将军赵食其绕远路出东道。李广愤而离去,不幸迷路,没能及时与卫青会合。他“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不愿受审讯之辱,遂引刀自刭。
    赵食其论罪当死,最后贬为庶人。李广若不自杀,罪名和结局应该和这差不多。对这起悲剧事件,卫青也许要负一些责任,不能把全部责任推到李广头上。暮年废为庶人,再无机会立功封侯,这也许才是李广自杀的真正动机。
    回顾李广的戎马生涯,还可以看出,他之所以不能立大功,与他喜欢逞一己之勇的性格密切关系。他任上谷太守时,喜欢深入敌阵缠斗,典属国公孙昆邪哭着报告皇帝说:“李广才气,天下无双,但他自负其能,这样冒险的打法,恐怕会出事。”他喜欢炫耀箭术,不管军情多么紧急,非得等敌军进入有效射程才施射。因为这种冒险性格,他多次遭到围困,也曾在射猛兽时为其所伤。
    李广对部下很好,部下也乐于为他而死战。但这并不能说明他善于治军;相反,他不大讲究行军布阵,军中文书能省就省,军纪松懈,另一位名将程不识曾含蓄地批评说:“李广治军崇尚”简易“的风格,但如果敌军突袭他,将无以抵御。”
    李广性格和行事中的缺陷还不止这些,他虽然对部下宽容,但不能就此说明他的心胸很开阔。事实上,他曾因公报私仇杀害霸陵尉;还使诈杀害已投降的800余羌人……该不该让李广这种性格的人担当主攻任务,恐怕哪一位主帅都要三思。李广的战功与他所犯的明显过错相抵消,最终难以封侯,恐怕这些并非只是他自己所质疑的那样,由于相貌和命运使然。
    联系当时的典章制度,结合李广性格缺陷和个人行为,历史地看待“难封”问题,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李广——这位历史名将在封侯问题上,并没有受到多么不公平的待遇!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