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军事 > 汉朝 >

汉代宫廷政治之弊:中央外戚专权 地方豪强称雄(2)

http://www.newdu.com 2018-01-15 中华网论坛 佚名 参加讨论
 而武帝削弱相权,则使郡一级权力,成为皇权的直接延伸。郡太守的选任一出于尚书,实际是皇帝的亲自任命。故对于郡守的监察与制裁之权,从此只能由皇帝直接行使。另一个问题,就是选什么样的人为郡太守。按汉朝的规矩,贵戚和二千石以上官员的子弟,拥有入宫充任郎官的特权;财力雄厚人家的子弟,也可以花钱买一个郎官做。这些人,久在宫廷行走,或官至郎中、中郎,有身份有地位,却也渐渐养成了“小廉曲谨便辟侧媚”的性格。武帝时,官员的任命,既已由尚书负责,这些郎中、中郎,与皇帝最为接近,也最易于为尚书所注意,遂被大量委派到地方充任郡太守。董仲舒曾经向武帝提出,这类人不过是“小材”;委任他们做太守,会把做太守必具的品德和能力标准都颠倒混淆了。而进一步的问题,则是汉朝的郡太守,有权任命各级属官。太守若为“小材”,则其选任的各级属官,也大都不会称职。这样一来,汉朝的地方治理,就成了大问题。 
    宫廷政治,上用“小臣”,下用“小材”。而“小臣”、“小材”一旦大权在握,就会败坏国家大事(“秉君威,以害正事”)。如武帝实行盐铁和商业官营,结果是权贵、官吏与富商大贾勾结在一起,私自经营工商业牟利,败坏王法,逞其私欲,占据山泽,控制市场,囤积居奇。其他方面,也是一样。这样的问题,武帝最初是想用酷吏来解决的。但是,酷吏大都非常势利,无非是看武帝的眼色行事。得势者,即便犯法如山,酷吏一般碰都不会去碰他们。失势者,即便是贵戚,酷吏也不会放过他们。
    中央监察机制的失效:地方豪强坐大
    对于地方豪强势力,武帝是尤为重视的。武帝曾用杨可推行“告缗”法,把地方中等以上的富户大都搞得家破人亡。然而,这些都是缺乏权力背景的豪强。那些真正拥有权力背景的豪强,因与朝廷权贵和郡、县官吏勾结,却迅速膨胀起来。
    为此,武帝于酷吏之外,又设置刺史,以强化朝廷对地方的监察。监察的内容,一是豪强兼并,欺凌百姓;二是郡太守违法乱纪,营私聚敛;三是郡太守滥施刑赏,苛刻暴虐,妄言吉凶;四是郡太守任人为亲,贤愚颠倒;五是郡太守子弟不法;六是郡太守勾结豪强。概括而言,就是要通过法律监察,解决豪强与郡太守在地方上违法乱纪和相互勾结的问题。然而,宫廷政治之下,一切权力的设置,在本质上都具有皇权专制的性质。行政系统如此,监察系统也是如此。在这种情况下,官员被赋予的权力越大,权力的滥用就越严重。以宫廷政治为核心的专制皇权,既不能从制度上限制权力的滥用,则刺史之设决不能收普遍、长远的监察之效。其时,各地的郡太守普遍作奸舞弊(“天下郡太守多为奸利”),而具有权贵背景者尤无忌惮。
    武帝之后,问题就更严重了。到处因“多豪强”而“难治” ,或因“多贵人宗室,难治”。在一些地方,豪强甚至成为真正的领袖,地方官吏甚至宁愿得罪郡太守,也不愿得罪豪强(“宁负二千石,无负豪大家”)。长安天子脚下,豪强违反王法,扰乱吏治,如入无人之境。汉元帝曾哀叹:百姓受豪强欺压,刺史、太守却不能为他们伸冤!其实,那时的郡太守,如没有什么背景,稍有小过,亦难免被刺史举劾。他们为官一任,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其中品行低劣者,凡事只是从私利出发。按照法律,太守如果不敢执法,或疏于执法,是有“放纵”之罪的。但是,由于法不治众,这项罪名最后也只好撤销掉。
    王莽改制:在一个中央权力的空壳下发动的改革
    上面说,王莽想要对社会来一翻彻底改造。他推行“王田”和“五均六筦”,照吕思勉先生的说法,就是要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平均地权,真正的豪强是没有人敢动的。史书上说,“王田”推行后,天下一片愁苦声,许多人都遭受刑罚。但真正有势力的豪强,显然是动不了的。愁苦之声,显然来自那些没有势力背景的中小土地占有者,受刑罚处分的当然也是他们。这都由是官吏营私舞弊造成的。而“五均六筦”,也导致豪强“与郡县通奸”。这同样说明,王莽为节制资本而实行的工商业官营政策,也被豪强与郡县官吏利用为勾结牟利的工具。
    地方上,官吏与豪强勾结之势已成,王莽真是什么事也做不成。为重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王莽想重新规画地方行政。他设立州牧,作为更高一级地方行政,以重振郡县,却难挽狂澜于既倒。有一位州牧在上任之前,说到了地方唯一可做的事情,就是放弃改制,轻徭薄赋,与民休息。这与王莽要他强化对于荆州的控制,可谓大相径庭。王莽一怒之下,就把这位新任州牧撤掉了。那时,天下乱极,造反者层出不究。用王莽自己的话说,就是天下“麻沸”,即人民造反如乱麻沸汤一般的。然而,对这样的造反,郡县官吏一概敷衍塞责,“县欺其郡,郡欺朝廷”,瞒报少报,态度极为消极。所以,对造反者的镇压,王莽派出的军队,虽然也打过一些胜仗;但造反者此起彼伏,只能眼看着蔓延而为搅动天下的绿林、赤眉。那时,许多豪强都组织武装,加入造反的队伍。
    公元23年,昆阳之战,王莽四十余万精锐,竟不敌更始军一万多人的夹击,全军溃败。新朝之不堪一击,暴露无遗,从此四面受敌。当更始军进攻长安、洛阳之际,遍地乘势而起的豪强,风从响应,起兵杀州牧,杀郡太守,“旬月之间,遍于天下”,遂将天下割据完毕。而当更始军进攻长安时,长安“大姓”纷纷拥众追随更始军向王莽进攻。回顾王莽“从成功走向失败”的这一段历史,当初,正是西汉的宫廷政治,为王莽提供了篡汉的条件。而这种宫廷政治,在其发展过程中,因权力无法制衡,而无从监督,遂为天下豪强势力的膨胀提供了政治和经济上的可能。另一方面,强大的豪强势力,因反对王莽推行的政策,先是坐视他陷于灭顶之灾,随后又趁火打劫,与起义的农民一起将他推翻。从这一意义上说,王莽亡于豪强,亡的是天下。
    王莽覆灭之后,刘秀建立了东汉。但东汉花了近二十年的时间,才将遍地割据的豪强武装消灭,真正统一了天下。但东汉,照范文澜先生的说法,亦不过是一个豪强政权。整个东汉,就是在宫廷政治下度过的。宦官和外戚交替专政,是东汉政治的特点。东汉的宦官、外戚和官僚,则都有豪强的背景。东汉末年,天下分裂割据;之后数百年,虽有西晋的短暂统一,但总体上仍是天下分裂的形势,其基础也是豪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