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军事 > 汉朝 >

西汉宰相制度变化:一次适应中央集权发展的改革(5)

http://www.newdu.com 2018-01-15 祝总斌《历史研究》 佚名 参加讨论
当然,通过前述三项措施,对武帝来说,尚书提供用以了解全国统治情况的资料增多了,帮助出谋划策的左右近臣队伍建立了,因而使他在全国统治事务中的发言权、否决权等,大大超过了过去基本是黄老清静无为思想指导下垂拱深宫,消极等待宰相奏请的汉初君主。再加上扩大了丞相任用范围,这在客观上的确限制了宰相权力,并对长期垄断丞相职位的列侯势力是个打击。但作为一个规律来探讨,应该看到,它主要并非出于君权、相权之争,而是汉初社会经济恢复到一定阶段,地主阶级要求上层统治集团积极有为,大展宏图,而原来宰相制度的某些环节已不能适应这一新形势,因而汉武帝不得不对它加以调整的结果。 
    三
    西汉宰相制度变化之主要指导思想,还可通过武帝以后的历史进行探究。
    汉武帝以后宰相制度的变化主要有:一是领尚书事和中朝官制度的发展与完备,进一步使宰相权力受到限制;二是公开建立三公鼎立制度,相权因此分散。两个变化全和武帝时一样,也并非出于君权、相权之争。
    先看第一个变化。
    领尚书事制度是在什么情况下建立的呢?
    如前所述,武帝以前汉王朝的指导思想基本是黄老清静无为。宰相遵循旧制,许多事务照章办理,无需上请,是以文书简寡;少量上请文书,皇帝完全可以亲自处理,无需假手他人。然而汉武帝以后“朝廷多事”,旧的制度、章程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求,于是各部门上请文书日益烦多。至武帝晚年,无论精力或学识都难以应付,少数重要或复杂的可交朝臣“集议”,大多数日常文书则需找人帮助审阅,提出初步意见。“使左右曹、诸吏分平(评)尚书奏事”,大概就是较早的一种形式。后来便发展成领尚书事制度。《汉书》卷卷七《昭帝纪》:昭帝初即位,霍光以大将军身份“领尚书事”。此为见于两汉史书最早一例。当时武帝刚死,政局不很稳定,决不会另创新制,无疑当沿自武帝之时。由于领尚书事替皇帝审阅文书,提出初步处理意见,不同程度地要影响最后决定;而且据《汉书》卷七四《魏相传》,领尚书事后来还有权对上奏文书内容不善者“屏去不奏”,这样,权力自然大起来,被叫作“内辅之臣”。从宣帝死时开始,凡受遗诏辅政(内辅)者皆领尚书事,成为故事。这样,在宰相与皇帝之间插入了领尚书事,宰相和大臣所上奏章要经领尚书事过目,行使权力比过去迳直由皇帝批答自然或多或少多了一重限制。然而,这种制度的出现也不能主要归因于君权、相权之争。
    首先,在这一段时期里正象武帝之时一样,一直不存在相权膨胀,威胁君权的问题。恰恰相反,除昭帝时霍光掌权,情况特殊外(见下),从宣帝以后,任宰相者一般均为皇帝精选的亲信或十分尊重之人。如魏相替宣帝策划打击霍氏,得到信任升丞相,霍氏谋反,甚至想先斩魏相后废天子。丙吉于宣帝“有旧恩”,宣帝感激他对自己幼年时的救命之恩,以为丞相。黄霸原为郡太守,“治为天下第一”,宣帝甚为欣赏,擢为御史大夫、丞相。于定国任廷尉十八年,是“任职旧臣”,升丞相,元帝“敬重之”。匡衡通经学,数上书,元帝好儒术,“说其言”,提拔为御史大夫,丞相。王商原为外戚,于元帝生时“拥佑太子(成帝),颇有力焉”,成帝即位后以为丞相,“甚尊任之”。张禹原是成帝师傅,受到“敬重”,先领尚书事,后升丞相,甚至退休后,“国家每有大政,必与定议”。翟方进,成帝“以为任公卿,欲试以治民,徙方进为京兆尹”,有政绩,“器其能”,擢为丞相,“奏事亡不当意”。上述主相关系相当融洽,这种状况和说领尚书事的出现与发展乃出于君权、相权之争,是十分不协调的。
    其次,正因宰相一般均为皇帝精选之亲信和十分尊重的人,所以尽管领尚书事制度发展,皇帝仍赋予宰相极大权力。《后汉书》卷四六《陈忠传》:陈忠上书称汉之三公“入则参对而议政事,出则监察而董是非”。这是宰相职权的核心。即一面与皇帝商议全国大事,出谋划策,包括有时通过上书提出建议;另一面在皇帝作出决定,形成诏令后,监督百官具体贯彻执行。领尚书事能不能把这些事包下来呢?不能。就议政事言,宰相往往年纪较大,统治经验较丰富;而且丞相府有掾史三百多,御史大夫寺有属官四十五人,分别掌管并向宰相提供全国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的材料。而当时尚书机构尚在发展初期,人数有限,掌管材料肯定不够全面;领尚书事因是“内辅”,着重帮助皇帝掌握和行使君权,往往以关系亲密的外戚和师傅充任,统治经验比不上宰相,重大政事仍靠宰相定夺。《汉书》卷六四下《贾捐之传》:珠崖郡屡叛,待诏贾捐之建议放弃珠崖,元帝“以问丞相、御史”。御史大夫陈咸反对,丞相于定国支持,“上乃从之”。《汉书》卷八三《朱博传》:成帝晚年,丞相翟方进等上书请改地方监察长官部刺史为州牧,成为一级行政长官,“奏可”。及哀帝立,朱博为御史大夫,“请罢州牧,置刺史如故”,“奏可”。对这类重大问题,很少看到领尚书事参与谋议或故意阻挠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