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于地主阶级长治久安的政治需要,光武建国伊始即以黄老无为作为治国思想,“解王莽之繁密,还汉世之轻法”,致力于恢复生产、安定社会秩序。光武深知,要真正与民休息,就必须把国家的战争体制转向经济建设体制。《后汉书·光武纪下》曰:“初,帝在兵间久,厌武事,且知天下疲耗,思乐息肩。”建武十七年(41)冬,光武宣称:“我理天下,亦欲以柔道行之。”后又说:“《黄石公记》曰:柔能制刚,弱能制强。柔者德也,刚者贼也;弱者仁之助也,强者怨之归也。”“柔道”正是光武治国为政的基本指导思想。这种浸润黄老无为思想的“柔道”自然影响到光武的对外政策。《后汉书·光武纪下》称:光武“自陇、蜀平后,非儆急,未尝复言军旅”;“每日视朝,日仄乃罢,数引公卿、郎、将讲论经理,夜分乃寐。”光武群臣也莫不如此。《后汉书·儒林传》曰:“自光武中年以后,干戈稍蕺,专事经学,自是其风世笃焉。”以致清人赵翼感叹:“东汉功臣多近儒。”儒家在民族关系上主张:“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这无疑对光武的对外思想产生影响,“中国既定,柔远以德”;“后汉光武帝”引《续汉书》)“及关东稍定,陇、蜀已清,其猛夫扞将,莫不顿足攘手,言卫、霍之事。帝方厌兵,间修文政,未之许也。”具体而言,在军制改革上,实行精兵简政,如前述。徐复观先生言:“汉家兵制之坏,实始自光武;其动机,只是为了一个一家之私。”笔者认为,从军事角度论,光武的军制改革确实给边防带来了极其消极的影响,但考察光武为休养生息而偃武修文,则不能简单地认为军制改革只是光武帝忌刻的结果。在对外关系中,以防御为主,即使妥协、退让也在所不惜。据《后汉书·光武纪下》载光武曾因匈奴的步步进逼而省云中、五原等八郡,移民于内地,牺牲了大片国土。当力量足以制敌时,也不轻易诉诸武力,一切以保守为原则。二十七年,臧宫、马武等建议乘匈奴天灾人祸之机大伐匈奴,并言“福不再来,时或易失,岂宜固守文德而堕武事乎?……令万世刻石之功不立于圣世”。光武诏报:“舍近谋远者,劳而无功;……今国无善政,灾变不息,百姓惊惶,人不自保,而欲远事边外乎!……苟非其时,不如息人。”从此以后,“自是诸将莫敢复言兵事者”。吕思勉先生评论曰:“敌不可尽,徒滋劳扰,光武之计,固不谓非持重也。”又如前所述,西域的车师、鄯善等曾要求遣子入侍,愿意重新归汉,而光武乃以“中国初定”为由予以拒绝。当然,当边防问题严重影响到其统治,或使“柔道”无法施行时,光武也会进行必要的反击。所以,少数族尽管长期对东汉边境骚扰不已,但并没有从根本上影响到光武“柔道”政治的实现。由此而言,光武在柔道治国方针提出下,边防政策实行保境安民,采取“无为”式的“俱存不扰”的政策。“光武审《黄石》,存苞桑,闭玉门以谢西域之质,卑词币以礼匈奴之使,其意防盖已弘深。”如其方家所指出的,这与当时保境安民为宗旨的边防政策不无关系,归根结底是光武把工作重心放在休养生息上。光武以“柔”为主的边防政策的实施,既保证了政权的稳定与安全,又大大减少了对外战争,从而使东汉精兵简政、休养生息获得了一个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汉书·刑法志》称:“自建武、永平,民亦新免兵革之祸,人有乐生之虑,与高、惠之间同。”“光武中兴”其实与光武的边防政策密不可分。 《后汉书》作者范晔论曰:“(光武)明慎政体,总槛权纲,量时度力,举无过事。”《通鉴》作者司马光亦有相似的评论。《习学记言》卷33《陈书》“毛喜”条曰:“量时度力,惟光武能之。”“量时度力”,在光武对民族问题的认识与处置上,得到了具体而典型的体现,所谓“其不肯用兵匈奴,及却西域都护之请,亦不失为度德量力”。光武在处理民族关系问题上比较慎重,制定民族政策、边防政策比较符合政权实际。纵观秦汉以来中原皇朝与少数族的关系,光武一朝应是处理得比较好的时期,其民族政策总的说来是从国家长远的根本利益考虑的。因此,那种认为光武“对外是力行极端的和平政策”,在经营边疆上无多大作为的观点是大可商榷的。毕竟经营边疆的核心是维护其稳定和不受侵犯,而不是对外武力进攻。另一方面,“柔道”使光武的对外政策有时的确显得过于保守,给东汉政权造成了消极的影响。如建国初期对匈奴曾一味退让,使得匈奴之患久久不得除。西域多次遣使求附汉、请都护,光武“以天下初定,未逞外事,竟不许之”。天下初定,百废待兴,固然是事实,而重开西域,并恢复西域都护,也是百废待兴的重要内容之一。以当时情势,纳西域以助汉抗匈奴,是有可能实行的。但光武却最终置之度外,遂使西域与中国绝,造成了东汉后来经营西域的诸多困难与曲折。 光武“以夷制夷”之策,除了前述带来了潜在的边防危机外,也付出了沉重的经济代价。怀柔南匈奴,每年供给南单于费直即达一亿九十余万钱;贿赂鲜卑,“青、徐二州给钱岁二亿七千万为常” 。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兴”的成果。特别是东汉秉承以“柔”对外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放松了军事建设。史家评论曰:“惟罢郡国都尉及轻车、骑士、材官、楼船,虽有休息之效,而使民兵之制,自兹而废,则亦未免昧于远大之讥焉”。体现在边境上,或是“罢诸边郡亭候吏卒”、或是使用战斗力不强的刑徒兵,使东汉对外的进攻或边塞防御能力受到极大伤害,光武时期乃至整个东汉一直置于少数族的威胁之下,与此不无关系。边境地军事力量的破坏、削弱,直接的原因就是军制改革,而深层原因则是“柔道”治国思想使然。光武边防政策的的若干不足,固然与当时复杂的社会情势和民族关系相关,然根本的是,光武从豪强地主与帝王的根本利益出发,“柔道”治国,重文偃武,对外趋向保守。 总之,东汉建立时期,汉光武帝从现实政治出发,“柔道”治国,把国内经济的恢复发展和中央集权的巩固放在首位,其次才是经营边疆和整顿边防,形成了东汉前期保境安民为主的相对保守的边防思想与边防政策,对东汉一朝的边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责任编辑:admin) |